孔廟作為紀念性建筑群體,孔廟大成殿,九脊重檐,黃瓦覆頂,雕梁畫棟,八斗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檐正中豎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屋頂類型是為重檐歇山頂。
大成殿為曲阜孔廟的主殿后設寢殿,仍是前朝后殿的傳統形式。前庭中設杏壇,此處原是孔子故宅的講學堂,后世將它改為孔廟正殿。宋真宗末年,增廣孔廟,殿移后,此處設壇,周圍環植杏樹,故稱杏壇。金代在其上建亭,明代又改建成重檐十字脊亭,逐成現狀。東西兩廡各40件,供歷代著名先賢,先儒的神主,到清末共147人。
大成殿建于雍正七年(1729),重檐歇山,面闊九間,用黃色琉璃瓦,殿前檐柱用十龍柱10根,高浮雕蟠龍及行云纏柱,為它處殿宇所少見。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大成殿唐代時稱之為“文宣王殿”,為五間,于宋天禧二年大修時,移今址并增擴為七間。
宋崇寧三年(即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贊揚孔子思想集古圣賢之大成,于是下詔書更名為“大成殿”,后來,該建筑物毀于大火。而現存的這座大成殿為清代雍正年間重建的。大成殿高至24.8米,面闊45.8米,凈深24.9米,重檐九脊,黃瓦飛龍,周繞回廊,氣勢雄偉。
其八斗藻井飾有金龍和璽彩圖案,雙重飛檐正中豎匾,上刻清朝雍正皇帝御書的字徑高達1米的“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大成殿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并稱為“東方三大殿”,其中價值高、歷史長的當屬大成殿。大成殿結構簡潔整齊,重檐飛翹,斗拱交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藻井枋檁飾以云龍圖案,金箔貼裹,祥云繚繞,群龍競飛。
其四周廊下環立28根雕龍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徑為0.81米,承以重層寶裝覆蓮柱基礎,原為明朝弘治十三年(即公元1500年)敕調徽州工匠刻制,清朝雍正二年后重刻。兩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淺雕石柱,以云龍為飾,每面淺刻9條團龍,每柱72條,細心的工匠們在石柱上記下了雕刻的龍的總數,共計1296條。
前檐的10根為深浮雕,每柱兩條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云焰,柱腳綴以山石,襯以波濤。10根龍柱兩兩相對,各具變化,無一雷同,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玲瓏剔透,刀法剛勁有力,龍姿栩栩如生。這是曲阜市獨有的石刻藝術瑰寶。相傳清乾隆皇帝來曲阜祭祀孔子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會因超過皇宮而怪罪。
大成殿始建于兩層臺基上,前連露臺,高約2米多,東西寬約4.5米,南北深約35米,鐫花須彌石座,雙層石欄桿,底層蓮花欄柱下均有石雕圖案,南面正中有兩塊雕龍陛。露臺是祭祀孔子時歌舞行禮的場所,現在每逢孔子誕辰(即農歷9月28日)都要表演祭祀樂舞。
大成殿內中供奉著孔子塑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一如古代天子禮制。兩側為四配,東位西向的是復圣顏回和述圣孔伋,西位東向的是宗圣曾參和亞圣孟軻。再外為十二哲,東位西向的是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頭戴九旒冕,身穿九章服,手執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禮制。
塑像都置于木制貼金神龕內,孔子像單龕,施十三踩斗拱,龕前兩柱各雕有一條降龍,繞柱盤旋,姿態生動,雕刻細膩,線條流暢,異常精美。四配十二哲兩位一龕,各施九踩斗拱,龕前都有供桌、香案、擺滿祭祀時使用的籩、豆、爵等禮器。
大成殿內還陳列著祭祀孔子時的鐘、韶樂樂器和舞具,殿外懸掛有10塊匾額、3幅對聯,門外正中是清朝康熙皇帝題書的“萬世師表”和光緒皇帝題書的“斯文在茲”匾額,南面懸掛著乾隆皇帝題書的“時中立極”等匾額。每塊匾額長6米多,高約2.6米,雕龍貼金,精美華麗。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時,大成殿內的文物受到破壞,現存龕像、匾聯均為1983年照原樣復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