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所知,世界上發現有玉器的國家和地區,除中國之外,主要有美洲、新西蘭、日本、西伯利亞和南亞次大陸。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玉器,有的雖早在新石器時期便已出現,但存續太短;有的雖有一些玉器發現,但出現較晚;更有的是時斷時續。從總的情況看,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玉器,數量少,制作不甚精美,缺乏驚艷之處,故不為世界所了解和注意。
唯獨中國玉器,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制作精美,數量多,用途廣,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都起過其他藝術品無法取代的特殊作用,在世界煌煌瑰寶中也占據“一花獨放”的地位,故古往今來,一直為世人矚目,為中外鑒藏家青睞。
1、何為玉
何為玉?難道有些溫潤剔透便是嗎?這一問題仍無定論,但就其觀點,概括地說,主要有三個:
近一二百年來,在西方人對中國玉器作成分化驗和翻譯解讀中產生“西來說”,即中國玉分為“軟玉”和“硬玉”。
當今國內珠寶界所持意見,稱“凡可做工藝品的美石,均可納入玉料之列”,此為“廣義說”。
中國考古和文博從業者在長期工作中形成的共識,認為玉是“石之美者”,并有若干“德”(即一定的條件)。此說被譽為“傳統說”。
“西來說”所檢測的玉器多出自明清宮室,當時“軟玉”(透閃石、陽起石,即和田玉、昆侖玉)已居十之八九,不能反映史前與千年歷史中的用玉質料,而其中的“硬玉”,類似玻璃,在中國傳統上一直被另稱為“翡翠”,主產于緬北。所以它并不能定義“中國玉”,起碼不能概括中國古玉。
“廣義說”者,表面看來是有條件的,但實際上是無條件的。因為任何一種石,都有美的內涵,只要匠師們能看料取材,因材施藝,都可制成某件精美藝術品,那么玉與石又有何區別?可見,此說亦不妥。
“傳統說”中的玉德,即定為玉的基本條件,早已有之,如管仲九德說、孔子十一德說、許慎五德說……現據原文并按現代科學測試和言詞表示,共有五個:
一、有一定的濕潤晶瑩和半透明質感。
二、有一定硬度(莫氏4.5~6.5,不足者為石,超出者可視為寶石)。
三、有一定比重(2.5~3)。
四、崇尚純色(白、青、黃、碧、墨之一)。
五、天然形成。
2、中國玉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在內蒙古赤峰市興隆洼文化遺址和遼寧省阜新市查海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我國迄今所知最早的真玉器,將使用琢磨真玉器的年代前推到八千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中早期。從出土玉器可以看出,當時的先民已注意到選材,偏好淡綠、黃綠、乳白,已掌握了拋光、鉆孔等技術,形制較為規整。考慮到興隆洼–查海的玉器技術已相對成熟,以及玉器制作必然經歷玉石并用的原始階段,中國玉文化的起源只會更早,期待有新的考古發現可以佐證。
▲興隆洼玉玦
同一地區后起的紅山文化(6500年~5000年前)承接二者,更加看重以玉器為載體的精神文化,出現“壇、廟、冢”三位一體的大規模宗教禮儀性建筑群和以“龍、鳳、人”為主要題材的玉器群,反映“唯玉為葬”的葬俗、“以玉為禮”的禮制和“以玉通神”的信仰。而在技術方面,多采用線切割、片切割、鉆孔技法,結合平雕、圓雕、鏤雕工藝并打磨加工,成品更加精美。
▲紅山文化玉龍
同一時期,江淮地區的凌家灘文化也成就斐然。出土的玉器總量達到千件以上,不僅器類豐富、形制多樣,在觀念、工藝等方面也都體現出明顯的超前性與先進性。它在常見的玉器器類(璜、環、鐲、玦、璧、斧、鉞、管珠等)之外,還創造出龜、龜形器、長方形刻紋版、人、鷹、龍、梳背、雙連璧、圓角方形璧、丫形器、三角形刻紋片飾等新興的稀少乃至孤品玉器,直接影響了環太湖地區略晚于它的良渚文化玉器系統的形成。
▲凌家灘文化玉雙虎首璜
浙江良渚文化(5300年~4300年前),不僅有“世界第一片絲綢”,有疑似原始文字的符號圖案,有面積超過290萬平方米的古城(“中華第一城”),它自身更是以堪稱“玉器時代”的豐盛文物,達到史前玉文化的巔峰。僅在江蘇、上海、浙江二省一市的考古發掘出土品就在一萬件以上,境內外的公私收藏亦數目可觀。良渚文化玉器種類繁多,粗分即有二十余種,且雕琢之精美堪稱鬼斧神工,以淺浮雕和陰刻細紋完美結合,纖細的刻紋以絲米計(即0.1mm),讓人嘆為觀止。具體上看,在玉琮、玉璧、玉鉞背后,是一個神權、王權、軍權結合的國家組織,是一個生產力進步、社會分工、等級分化的初生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良渚文化十二級玉琮
▲良渚文化玉管串
新石器時代立下“以玉事神”的傳統,夏商時期開創“以玉載禮”的新風尚,兩周時期發“以玉比德”之先聲,漢代貴族以殮尸玉冀不朽的妄想,魏晉清流食玉求仙的怪癖,隋唐多民族融合的風情,明清市民百姓借玉祈福的心愿……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實在是不能一一明說了。
3、玉唯中國見
玉和玉器在中國先后經歷了宗教化、藝術化、政治化、哲學化、財富化、文學化等過程,構成了一種深嵌在中國人思維、生產、生活、信仰乃至文明建構活動中的文化符號系統,可以說,玉文化是中國大地上產生最早、最具有普遍認同的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