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漢之前,閩海地區先民的居住形式大致有巖棚、半地穴式建筑、地面建筑和干闌式建筑,干闌式建筑應是主要居住形式。《北史·蠻獠傳》說:“依樹積木,人居其上,名曰干闌。”《新唐書·南平僚傳》說:南方“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干闌”。
根據考古發掘推知,在距今7000~3000年,福建的原始先民們已經從事以漁獵為主、兼及養畜和種植水稻的生產活動。他們通常聚居在海灣地區或依山面水的小丘上,住在圓形或方形、木骨泥墻的茅屋中,其住屋形式即有干闌式的。
例如,在霞浦的黃瓜山遺址,發現有面積達60多平方米的干闌式建筑遺跡;在邵武的斗米山遺址,發現有三組構筑在稍做鋪墊的生土臺上的平面略呈長方形的干闌式建筑遺存。戰國時進入福建的越人與當地的土著居民經長期融合形成新的閩越族部落,他們喜歡瀕臨江海居住,亦有住在干闌式房屋中的。
由于歷史的流變,中原文化逐漸進入閩海地區,并成為主導文化,閩文化成為中原傳統文化與地域性多種文化的復合體。不同時期的漢人遷移入閩,帶來了中原不同時期的建筑形式和風格。
例如,武夷山市城村漢城遺址為西漢時期閩越國王城,各方面的考古資料反映出這座城池是仿效中原建城立都思想和技術構筑的。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筒瓦、板瓦、瓦當、菱花地磚、空心磚、陶制水管道等建筑材料,可見北方西周時出現的瓦以及戰國后出現的磚,這時已傳入閩地。但建筑技術還保留不少地方特色。如單體建筑用樁柱支撐地板,使地面架空以防潮隔濕,仍然可見干闌式建筑的痕跡。
隨著北方漢文化的南移,干闌式建筑被其他類型的建筑所取代。現存的閩海系傳統民居,主要是明清時期建筑。在建筑構造形式上,既有北方地區抬梁式木構架形式,又有南方地區穿斗式木構架體系。許多中原地區已經失傳的構架和構造做法在這里得到延續。
在建筑平面布局上,既有三合院、四合院等中原傳統建筑形式,又有護厝、排屋、土樓、土堡、竹竿厝、吊腳樓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是不管閩海系民居的形式和風格如何演變,依然保持著中軸線對稱、院落組合、木構承重體系和坡屋頂等我國漢族傳統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
比較閩海系建筑形式與其他建筑形式,可以發現這樣的現象:西洋建筑外向、開放,閩海建筑內向、封閉,客家土樓向心、內聚。不同的文化呈現不同的建筑現象。
而且由于地域、文化、氣候的不同,使得南北建筑差異較大,如北方是“圍”出的庭院,南方是“挖”出的天井。
由于南北氣候的差異,東西文化的差異,地域文化的差異,形成了閩海系民居建筑獨特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