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花神是中國民間傳說,農歷二月十二是百花的生日,人們稱之為花朝節,因此中國民間便有一個花朝之慶。各地對于花朝節的日期,并不統一,大都選擇在二月份。
正所謂“日日有花開,月月有花神”,每年一共有十二個月份,每月都有一位花神。在傳統文化中,這十二花神更為人們所信奉。
自古以來,在人們的固有認知中,花神都是女子,大家很少知道的男花神們。由于對十二花神的認定角度不同,在民間就存在了至少六個體系的十二花神。但經過總結,大體逃脫不了這三個體系,分別是十二男花神、十二女花神、混合十二花神。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十二男花神,他們是誰呢?其實是歷史上著名的文人,被認定為相關的花神。
一月是蘭花花神屈原,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愛國主義詩人,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香草美人”的傳統就是他開辟的。在屈原的代表作品《離騷》中,多把自己比作蘭草,很多人知道他也是因為他自殺以后,人們為了紀念他,而在端午節這天吃粽子,他也因此被后世之人尊為蘭花花神。
二月是梅花花神林逋。林逋是北宋著名的隱逸詩人,人們多稱其為“和靖先生”,他的經典詩句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在中國文化里,寒冬開放的梅花往往象征著品性高潔,林逋自幼刻苦好學,長大以后通曉經史百家,但他卻不慕名利,既沒有娶妻生子,也沒有做官,一生都隱居于西湖,植梅為妻,畜鶴為子。
三月是桃花花神皮日休。皮日休是晚唐時期最為著名的詩人之一,他曾作《桃花賦》贊美桃花“艷中之艷,華中之華”,魯迅則稱贊皮日休為唐末時期“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
四月是牡丹花神歐陽修。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后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牡丹素有“花中之王”之稱,相傳歐陽修曾為了尋找上佳的牡丹而走遍了洛陽城中的十九個花園,我國第一部栽培牡丹的書《洛陽牡丹記》就是他的嘔心瀝血之作!
五月是芍藥花神蘇東坡。蘇東坡本名蘇軾,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古代詩人。蘇軾在擔任揚州太守期間,見到朝廷官方舉辦的一場“萬花會”,為了花會的正常舉行,官兵滋擾百姓不說,還損壞了大批芍藥,蘇軾氣憤不已,當即便下令廢除了“萬花會”。后來,蘇軾更是直言不諱稱“揚州芍藥為天下之冠”,足以證明他對芍藥的偏愛。
六月是石榴花神江淹。江淹這個人在歷史上很出名,但是不少人只知道他的故事卻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就是“江郎才盡”的“江郎”。江淹自幼聰慧,六歲便能作詩了!他寫了一篇《石榴頌》,大贊石榴之美和吉祥的寓意。
七月是荷花花神周敦頤?!俺鑫勰喽蝗?,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北闶浅鲎灾芏仡U的《愛蓮說》。
八月是紫薇花神楊萬里。楊萬里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他寫詩盛贊紫薇花:“誰道花無百日紅,紫薇長放半年花。”
九月是桂花花神洪適。洪適四十八歲當了宋朝丞相,他與歐陽修、趙明誠并稱為宋代金石三大家。他曾寫詩贊頌桂花:“風流直欲占秋光,葉底深藏粟蕊黃。共道幽香聞十里,絕如芳譽亙千鄉。”
十月是芙蓉花神范成大。范成大是南宋名臣,他與陸游齊名,晚年居住于蘇州,在院子里栽滿了芙蓉,因此被后人視作芙蓉花神。
十一月是菊花花神陶淵明。相信大家對那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都不陌生吧,據說陶淵明是第一個詠菊的詩人。
十二月是水仙花神高似孫。高似孫是南宋人,之所以會被人們當做水仙花神,也是因為他寫了關于水仙花的文章。高似孫將水仙花形容的美麗可愛,至今人們都還將水仙視作純潔愛情的象征呢。
而女十二花神,基本就是選取了歷史上有名的美人及后宮妃子等,之所以被認定為十二花神,多是與她們一些經歷和傳說有關。但說法有很多,版本不盡相同。
如一月梅花花神梅妃、二月杏花花神謝道韞、三月梨花花神虢國夫人、四月牡丹花神楊貴妃、五月石榴花神潘夫人、六月蓮花花神西施、七月秋海棠花神秦若蘭、八月桂花花神張麗華、九月菊花花神梁紅玉、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十一月山茶花花神袁寶兒、十二月水仙花神甄夫人。
隨著季節時令的替換,百花以各種不同的容顏繽紛了大地,為人們的生活平添了無數浪漫情趣。百花各有其司花之神,擁有著一段段美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