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是與老百姓日常生活直接相關(guān)的建筑類型,凝結(jié)了數(shù)千年中華民族的智慧。
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最大特征就是地域特征,各地的民居都有各自的做法,從建筑的平面布局組合、建筑造型、結(jié)構(gòu)做法,直到細部裝飾等都有著明顯的地域特征。不僅一個省和一個省不同,有時每一個省內(nèi)各個地方也不相同。
中國各地的傳統(tǒng)民居大體上可分為七種類型:合院式、天井院落式、窯洞式、干欄式、土樓式、碉樓式。
一、合院式民居
合院式民居即我們常說的三合院、四合院住宅。由幾棟獨立的建筑圍合成庭院,四合院民居是最常見的,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西北等北方地區(qū),以北京的四合院民居為最典型的代表。
北方四合院民居的特點是四周的建筑相互獨立,相互之間或以圍墻或連廊相連,圍合的庭院比較寬闊,庭院中可以種樹木花草,擺放石桌石凳供人休息活動。
二、天井院落式民居
天井院落式民居主要分布在華南、華東、東南、西南部分地區(qū),主要是南方。
天井院落從理論上來說也屬于四合院,也是四邊建筑圍合成中間的庭院。但是與北方四合院所不同的是,四面的屋檐相連,屋頂上形咸一個朝天的“斗”形,這就是“天井”,這天井實際上就是一個很小的庭院。四面屋頂?shù)乃蛑虚g流入天井中,所以民間常把這種“天井”叫做“四水歸堂”、“聚寶盆”。
三、窯洞式民居
窯洞式民居主要分布于西北的山西、陜西等黃土高原地區(qū)。窯洞式民居分為靠山窯和平地窯兩種。
靠山窯利用現(xiàn)有的山坡斜面,削出一小片崖壁和地坪,然后在崖壁上直接挖進去,做成房間,在崖壁入口處做門窗。平地窯也叫地坑窯,是在平地上挖出數(shù)米深的四方形大坑,地坑即變成了一個地下的庭院,然后再在坑的四壁橫向挖進窯洞,就像是庭院四周的房屋。
四、干欄式民居
干欄式民居俗稱“吊腳樓”。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區(qū),云南、廣西、貴州、四川、重慶以及湖南西部的湘西都廣泛存在這類民居形式。
干欄式建筑大多是全木結(jié)構(gòu),木柱、木屋架、木板墻壁、木地板,整個建筑由木材構(gòu)成。建筑造型為兩層,也有少數(shù)做三層的,底層木柱支撐架空,可作堆放柴草的雜屋,也可作豬圈牛欄,二樓上住人。
干欄式建筑有二個特點,一是干燥防潮又涼爽;二是可以有效地利用山地。干欄式建筑可以建在山坡地上,不一定要平地,這一點非常符合于西南地區(qū)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資源非常寶貴這一現(xiàn)實。
五、土樓式民居
土樓式民居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福建、廣東、江西的部分地區(qū)。土樓式民居是古代來自中原地區(qū)的移民(被稱為“客家人”),為了防御土匪襲擾,自我保護而建造的大規(guī)模聚居性住宅建筑,因而其防御性極好。
土樓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尤以福建的圓形土樓最為著名,江西和廣東的都是方形平面,圓形土樓像堡壘,方形土樓有的還在四個角上各升起一個小碉樓。
古代移民而來的客家人,為了防御,選擇聚居的形式,小的以家族為單位,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合起來建造一座土樓。大的以村落為單位,一個村的人共建一個大土樓,可居住數(shù)百戶人家。
土樓建筑一般外墻用土夯筑,或用磚石砌筑。墻壁下部厚,上部薄,下部厚的地方達1米。而且為了防御的需要,下部一二層都不開窗戶,因此土樓下部的房間都只能做雜屋,四層以上才開窗,用作住人的正式房間,所有房間朝向土樓內(nèi)部的一面有走廊相連。小型土樓中央為空坪,供公共活動,大型土樓中央一股建有祠堂等公共建筑。
六、碉樓式民居
即藏式民居,分布于西藏以及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靠近西藏的藏區(qū)。
“碉樓式”民居這種造型是由于當?shù)貧夂驐l件原因而產(chǎn)生的,上部小下部大的梯形體塊,厚厚的墻壁,小小的窗洞,平屋頂,青藏高原海拔高,溫差大,氣候條件復(fù)雜,因此居住建筑要盡可能使室內(nèi)空氣與外界隔絕,使外界氣溫變化的時候?qū)κ覂?nèi)影響較少。
雕樓式民居的墻壁一般用土夯筑,或用土和石塊混合壘筑,墻壁下部很厚,往上逐漸減薄。平屋頂做法是先在墻上密密地平鋪原木大梁,木梁上平鋪厚厚的茅草,茅草上再鋪蓋黏土拍實,有時為了防風吹再壓上磚頭石塊,這種建筑能有效地適應(yīng)高原地區(qū)特殊氣候條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