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載體,由于中國江南民居的歷史建筑大多是木結構,宋代遺存十分罕見,但建筑工藝具有很強的傳承性,沿襲性。特別像古代路橋這樣的商貿集鎮,離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較遠,朝代更替和時代審美的變化,對當地的經濟文化影響相對較小,反而保留了許多宋代元素。路橋目前留存的傳統歷史建筑雖然大多建于明清時期,然而在其形制、取材、營造、審美等方面,都可以尋找到濃濃的宋韻。
從建筑形制上看,路橋傳統民居建筑大多具有樸素無華的簡潔風格,多為木質二三層小樓,或為多透里的四合院,或為沿街連排商鋪,遠不如浙江中西部的民居高大氣派,木件精美,也幾乎見不到雕梁畫棟的繁復。這種低矮的建筑形制,一是出于海濱小鎮防臺風的需要;二是宋風猶存;三是路橋民風尚儉,不喜張揚,且多為民商,而少官商。但是,簡潔卻不簡單,在營造細節中,處處透著優美雅致的極簡風格美學。
十里長街河道兩岸金仁貴1996年攝
《宋史?輿服志》記載:“庶人屋舍許五架,門一間兩廈而已”“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紋彩為飾,仍不得四鋪飛檐”,即除宮殿寺觀、衙署官邸之外,民居不得用重栱,斗栱不得向外出挑、不得用藻井,不得施彩繪。
從唐宋至清代,對百姓民居都有嚴格的規定,中國古人認為建筑也要符合禮制要求,劃分建筑等級,規定建筑模式,所以越往上級的建筑,越是奢華、宏偉。比如斗拱,就曾專供皇家及上等官員使用;不同級別官員的府邸之斗拱體量也不同,百姓之宅則不允許有斗拱。路橋民居基本沿襲了這種禮制規定,另一方面,這也是路橋人“經世致用”思想的體現,與浙西皖南民間建筑(斗拱丶藻井等)出現較多的僭越情況不同,路橋人遵循實用節儉的準則,不張揚,不炫富,不攀比,不論是普通百姓民居,還是商賈大戶,均以簡約為美。所以,路橋的建筑以素雅古樸為主,不施彩繪,“不廈兩頭”,也少作精雕,甚至很少見到江浙流行的徽派馬頭墻和觀音兜。
路橋是江南水鄉,十里長街更是典型的河街建筑形制,有大量的親水建筑,這傳承于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建筑理念。宋代臨河建筑采用筑石為基,再在臺基上建屋的方法,這在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多有描繪,十里長街的沿河建筑便一直保留了這種形制。而長街兩側抬起的臺基高度,剛好容人坐下小憩,同樣是典型的宋代形制。
《清明上河圖》沿河建筑與路橋十里長街對比
在路橋傳統民居墻體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工藝上,最具宋韻的就是竹篾墻(路橋民間土語叫“竹壁籬”)。宋《營造法式》“竹作”篇中記載有描述為“隔截編道”,是一種“編竹夾泥墻”,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木骨泥墻”,其具體構造類似用竹片或蘆稈編排成墻,兩側抹上黃泥,待黃泥干燥之后再刷上石灰所筑。所用涂料越接近表面,其“骨料”越細膩,土含量越少,故宋畫中一般可見墻體為柱子露明的白粉墻。作為一種江浙傳統住宅的自然材料墻體做法,雖然材料在南方地區適宜就地取材,但因雨水侵蝕等原因耐久性不足,隨著時代更迭而鮮有遺存。而路橋遺存的傳統民居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墻體為編竹夾泥墻。外面往往用路橋特產蠣灰涂抹在外,故清代詩人宋世犖詠路橋有“蜃炭涂墻白”之句,路橋的竹篾墻不但用于墻體,還使用在墻面裝飾,體現了自然之美。
宋畫《會昌九老圖》與路橋十里長街的竹編墻對比
路橋傳統民居的屋頂除了采用宋代“不廈兩頭造”的懸山頂設計外,還保留著宋代《營造法式》“生起”形制,特別是以新橋五鳳樓為代表的“透里”民居。浙江傳統匠師對“生起”的慣常叫法或寫法有“起撒”、“送省”等。對于多間連屋,一般屋頂中間略低,兩側略高,呈輕微弧形,兩側飛檐,使人在視覺上有延展性。宋《營造法式》對“生起”規定:“若十三間殿則角柱與平柱升高一尺二寸,十一間升高一尺,九間升高八寸,七間升高六寸,五間升高四寸,九間升高二寸。”在實際營造中,匠師們會根據建筑的尺度靈活掌握,做適當調整,但八九不離十,這是路橋傳統民居保留濃郁宋韻的重要證據。
新橋愛吾廬(五鳳樓)
提得一提的是,路橋傳統民居上小閣樓的建造形制,也基本保留了宋代風格,這種從屋頂開出的閣樓,精巧玲瓏,從建筑美學上講,它們使路橋民居的屋頂呈現不同變化,不至于單調。
十里長街民居中,還保留著比較典型的宋式柱梁作。這是一種整體構架。用于殿閣及廳堂以外的次要屋宇(余屋)?!稜I造法式》卷五《舉折》載:“舉屋之法,如殿閣樓臺,先量前后榛檐材心相去遠近,分為三分(若余屋柱梁作或不出跳者,則用前后檐柱心),從榛檐背至脊樽背舉起一分?!?/span>
我們從《清明上河圖》中的久住王員外家后院的剖面推想圖理解柱梁作。下圖中的十里長街老屋真實剖面向我們形象地展現出了宋式柱梁作的遺存。
除此之外,我們還發現了路橋傳統民居和廟宇中,保留了梭柱這一宋風古制。這是一種兩頭細,中間粗的柱子,在民間稱為鼓桐柱或花鼓筒。
宋《營造法式》中的梭柱形制為:“凡殺梭柱之法,隨柱之長分為三分。上一分又分為三分,如拱卷殺”,“其柱身下一分殺令徑圍與中一分同”?!稜I造法式》中記錄的是官式建筑做法,在民間,大部分則采用柱身上下都做卷殺,使柱子呈梭子狀。梭柱不僅擁有良好的造型,還具有重要的結構作用。能夠有效承受屋頂的荷載,使建筑整體美觀且穩定。
修復后的劉家里梭柱
說到路橋的宋韻園林,則莫過于以妙智寺為代表的寺院園林(現街心公園),我們可以從宋代詩人留下的詩句中看出典型的宋韻園林的意境營造?!皬接奈⒁娭瘢鐝U尚遺蓮?!保ㄍ跏蟆端廾钪窃骸罚胺匠匚┵A月,修竹不棲禽?!保▌⒁汀额}滌慮軒》)“欲知身世俱無染,看取蓮花在水時?!保ㄗ笞u《題滌慮軒》)……
宋代園林素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的說法,從以上詩句我們可以看出,妙智寺園林宋韻之濃郁,通過池、月、蓮、竹、寺的巧妙設計,曲徑通幽,處處透著淡淡的禪意和文人氣,怪不得深受宋代士子文人的喜愛,成為長街上最熱門的打卡點,借宿地,留下許多美妙詩句。
其實,長街的園林到了清代,仍帶著濃濃的文人氣息,雖跟外面的繁華熱鬧街市一墻之隔,但園林主人們卻懂得鬧中取靜,營造一方自我天地。比如楊府后花園、蔡氏是亦園、謝氏亦樂園等,都采取了自然造景,一半為園,一半為圃,表達了長街文人們回歸田園的理想,這也是宋韻審美的體現,蘇東坡就曾在自家花園里種菜。
路橋傳統民居的宋韻元素還有很多,比如簡潔明快風格的格子窗、牛腿等,筆者拋磚引玉,希望有古建專家能進行系統研究,真實還原路橋特別是十里長街的千年宋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