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結婚叫成親、成婚、拜堂、嫁娶、娶親、出嫁、昏禮、結縭、結發、秦晉之好、賜婚等。從結婚男女雙方角度來說,男方叫做“娶親”,女方叫做“出嫁”。根據不同人群場合,比如在皇家就叫做“賜婚”,在普通老百姓家就叫做“成親”,聯姻就叫做“秦晉之好”。
一、古人的婚禮在什么時間舉行
“古人的婚禮在傍晚舉行。據史料記載,“婚者,謂黃昏時行禮,故曰婚”。也就是說,晚上舉行婚禮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婚禮習俗。古代一直有“上午接親,晚上拜堂”的說法,中國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黃昏以后內。“結婚與黃昏”中“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結婚的例證,說明女人在黃昏結婚后改變了自己的姓氏。
二、古人的婚禮習俗
1、納采:男方派人到女方氏族里去求婚。
2、問名:女方氏族答應并指派好結婚的女子之后,男方再細問許婚的是哪一位姑娘。因為納采的時候只是申明向女方的氏族求婚,但當初并沒指明是哪一個人。
3、納吉:女氏說明許婚的是哪一位姑娘之后,男方到寺廟占卜。如果卜卦是吉象,再與女方家族商定婚事。
4、納征:也叫納幣。納的是玄纁束帛及儷皮。
5、請期:定吉日。結婚的黃道吉日是男方所定。
6、親迎:新郎親自到女方家。拿著雁入門,揖讓升堂,再拜奠雁。女父帶著新娘出來,交給新郎,新郎帶著新娘出門,新娘上車,新郎親自駕車。新郎將車輪轉三圈后下車,再由馬夫替代新郎駕車。新郎先回去,在家門口等候新娘。新娘車到了,新郎迎請新娘進門。
7、拜堂:指的是新娘在下轎子之后,需要由伴娘攙扶,新娘的腳不可以沾地。然后新娘需要跨過馬鞍走過火盆,這些流程全部完成之后,就可以在供案前舉辦婚禮了,俗稱為“拜天地”。
8、喝交杯酒:指的是在婚禮儀式舉辦的過程中,新郎新娘需要每個人都拿酒漱口,之后這項習俗就演變成為了喝“交杯酒”。
9、鬧洞房:這個環節是整場婚禮中的高潮,不僅僅可以調節氣氛,還有說法稱洞房中經常有鬼魅作怪,所以鬧洞房可以增強人的陽氣,驅趕婚房中冷清的感覺,所以鬧洞房又稱為暖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