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果用術數發現數字的陰陽屬性的時候(術數一般都是在一到十之內),所以術數的變化都是在10個數字之內。
首先我們要了解1到10這十個數字是什么含義,這十個數字非常有特點,我們在學習當中,首先要把這十個數字玩的滾瓜爛熟,融化在你的血液當中。其實也很簡單,我們天天都在講,只不過我們要把它歸納。
1、太極的狀態
一就是太極,太極生兩儀,從一開始;(每一個數字在《說文解字》里都有解釋)太極之前是無極,無極就是什么都沒有,無極生太極,太極就是1,1是一種什么狀態呢,舉個例子,天上有五大行星,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天地分開又天地相交。
除了地球,地球向太陽靠攏的幾個星,像金、水、火星里雖然沒有生命,但是它們的陰陽是分開的,因為有天地,星球是固體的,固體是地,有地就有天。但是有幾個星球,天地都沒有分開,比如木星和土星,如果了解天文知識的話,木星和土星都是氣球,沒有地,沒有固態的東西,全部是液態和氣態,這種狀態就是太極狀態,因為陰陽都沒有分開,在陰陽之前。
星球先分陰陽,“清陽上為天,濁陰下為地”,這樣的狀態類似金星、水星、火星,只有地球不但是天地分開的,而且天地是相交的,相交就有生命了。
所以1就是類似木星、土星這種太極狀態,我們看打太極拳抱球,那個球就是太極狀態,就是陰陽沒有分開。
今天看太極圖里,有陰陽了,其實是不對的。有陰陽的叫太極雙魚陰陽圖,太極圖實際就是一個圈,外面一層圈,里面什么都沒有,這個是太極圖。
2、代表陰陽
課上反復提到很多次,生活中也常見,內容繁雜,此文中略。
3、天地人三才
三是三才,三才是天地人,二是天地,分開是“清陽上為天,濁陰下為地”。
什么是三才,三才就是天地還相交,天地氣交,就是“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天氣要降,地氣要升。
這部分我們講四氣調神的時候會著重講,天地是如何相交的。天地相交才有三,三實際上是天地的一部分,所以為什么叫天人相應呢,天地人,人是由天地相交而來,天地相交不是產生一個新的物質,三其實還是陰陽。
所以人體臍以上為天,臍以下為地,人體對應的還是陰陽、天地,所以三是陰陽的一部分,三才對應的內容很多,首先對應的是三象,比如說上中下三焦,還可以對應天地人,也可以包括精氣神,凡是有三的地方,都和天地人相配。
只要一和天地人相配,就發現哪是陰,哪是陽,哪是陰陽相交。
4、兩儀生四象
四就是四象,四象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對應四方,東南西北;也可以對應四時,春夏秋冬;或者是上午、下午,前半夜、后半夜。
最重要是對應太陽、少陽、太陰、少陰,這四象的內容太重要了,中醫覺悟一言課中會重點講。
四象簡單看就是上午、下午,這里還有好幾層陰陽關系,實際上是陰陽重疊的。
5、來自四出于六
五代表五行。五行有先天五行,有后天五行。先天五行就是東南西北中五方之氣,后天五行就是五味,另外一個是五種形態的物質。
五行從哪兒來?
先天五行來自于四方、來自四時,比如說五方“東南西北中”是五行,“中”實際沒有具體的位置,或者沒有單獨的位置,中實際就是四方之一,所以五方實際是四方,四方生五方,生五行。
五行要去哪呢?
五行要生六氣,所以五來自四又出于六,這就是四、五、六的關系了。
6、風寒暑濕燥火
六代表六氣,代表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燥火。
另外六可以一分為二,三陰三陽,六經。六經是兼三才而兩之,六經的部分非常復雜,實際來自兩個三。
六氣來自五行,五行來自四氣,四方,四方“東南西北”加上“東南西北中”,就變成了五行。
五行怎么變成六氣了呢,火是一分為二的,我們知道君火,相火一分,就成了六行了,其他四行,木、火、金、水是不能分的,只有火是一分為二。
7、七星&五星和日月
七就是七星,這里有兩層含義:
一個是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北斗七星很重要,斗柄對著月亮,每個月份的制定,十二辰,走向任何一辰成為一月。
另外代表日月五星,五大行星加上日月,為什么單獨把他們放一起呢,天上星星那么多,星星只分兩類,一類是運行的星體叫行星,或是日月,一類是不動的星體叫恒星。
所以這七個是天上運行的天體,天上運行的天體又代表了陰陽五行,日月代表陰陽,五星代表五行。
8、易經四象
八首先從易經來說代表的是八卦。另外有八方,除東南西北中之外還有四隅,東北、西北,東南,西南這四隅,四方加四隅變成八方,在洛書中有對應。
另外有八音,五音六律。另外八還對應河圖的數字,木,如果都明白的時候就可以靈活應用了。八也對應四象,對應的是少陰。
9、對應老陽
九首先對應四象,九對應老陽。《易經》中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四象實際對應的是六、七、八、九這四個數。所以六、七、八、九除了對應河圖的數字,還對應四象。
河圖是對應五行的數字,是五行的生成之數;那么對應四象是對應六氣,對應三陰三陽六氣,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
對應一個是形,一個是氣。
還有一個重要的是九藏、九宮、九野。內經說“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我課中有一個針刺方法叫“九藏針灸”,理論就是來自《內經》的理論。
我的針灸的方式、治療病人的方式一律是以內經為基礎的理論。為什么以《內經》為基礎呢,不以其他經或者臨床實踐為基礎呢,就是因為凡是以經典為基礎的理論和實踐是永恒的。
大家不要小看這些課程,好像這些課程講與不講和我看病無關,跟我看好幾個病人其實是不對的,看好幾個病人記住一個方子是零花錢,永恒的才是真正的存款。只有掌握了中醫經典的部分,才有中醫的話語權,否則你講話別人就看出了你的真實水平。
10、五行的成數
十是十方,另外十代表五行的成數,“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天五是成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