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腳落地房是一種僳僳、怒、獨龍等族的傳統民居,體現了人們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存智慧。那么何為千腳呢?
千腳落地房流行于云南怒江、貢山等地。
通常在斜坡或靠山處豎立幾十根木樁,上鋪木板或竹篾笆,雙斜面屋頂上蓋木板或茅草。從房屋的外觀上看,這些木樁和房柱,象千百只腳一樣,支撐著整個房屋。因此,人們稱之為“千腳落地的房子”。
千腳落地房最適合于潮濕、多雨的氣候環境,一般建在能躲避山洪和泥石流的山坳臺地的向陽面斜坡上。
房屋為干欄式,多依山而建,沒有院墻和天井,呈長方形,一般分為兩層,上層住人,底層架空。上層格局通常為二間,外間待客,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腳架,供燒飯用,內間為主人臥室及儲藏糧食。下層飼養牲畜或存放農具、堆放干柴等雜物。
千腳落地房的特點:
1、西南地區地質不穩定,有多支點和篾片作為連結和固定點,可分散房屋的承受力量,適應變形的能力強,也有防震作用。
2、房屋設有門,不設窗子,室內采光和通風都利用篾笆縫隙間射流進來的光線和空氣,光線稍暗。
3、房屋以木材質地堅硬、耐腐的青岡樹作柱子,篾笆作墻壁,整體都由竹篾或藤條綁扎作固定,間或用樹杈作支撐點,不用鐵釘和鐵絲。
4、中層隔樓鋪木板、屋頂茅草履蓋或用木片鋪設。
5、房頭板原料為紅杉木,紋理美觀、利水性好、耐腐,有香氣不受白蟻蛀食。茅草為草本植物容易采集,冬暖夏涼。有的木材本身有凹形槽,雨水可以順流而下,具有瓦片功能。
千腳落地房的形成與當地的氣候和地形環境密不可分,在坡地占多數的地區,建蓋這種干欄式竹樓不需尋找平地,利用當地豐富的木材和竹材,蓋起的房屋冬暖夏涼,很適合當地的自然特點。同時也受到社會經濟因素影響,當地農業落后,迫于生計不講究房子造型、布局和色彩,更加注重實用性,可謂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
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民族文化的發展,人們的住房形式也更加多樣化、現代化,這種獨特的房屋也愈來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