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八閩縱橫》記載,中原漢人大規模遷徙入閩的情況不在少數。第一次是在東晉時期,入閩的人來自中原的不同地區,到福建后,又在不同地區定居下來,他們帶來的中原傳統建筑特色直接影響著當地的民居建筑?!熬偷厝〔?,因材致用”是福建古民居的建筑特色。福州作為福建政治、文化中心,中原文化與本土文化便在此交匯,形成了帶有中原遺風的建筑特色。
我國古建筑通常是木構建筑,福州民居也不例外,而且大多用松杉樹木建造。由于木材易于加工,便于加建和改建,所以木材普遍被用作福州古民居的承重結構,運用獨特的建筑方式,在建筑上可以做到不用一顆釘子。柱子直接落地,柱上面有梁、枋、檁、椽等木構件,它們之間以榫卯為鉸,互相穿插搭接成一整體,來承受樓板和屋頂的荷重,這就是所謂的榫卯結構。榫卯的優點是穩固、防震。但是榫卯形式傷及木理,因此木材的選料要精致。福州古民居中常見的木構架有以下類型:
穿斗式木構架
這種結構是木柱落地,檁架在柱子上,椽放置在檁上,柱子直接承受屋頂的重量,由穿枋串聯形成房架,柱頭直接擺放檁條,在檁條方向斗枋起串聯作用,把柱子連接起來,穿枋不起屋面承重作用,只用來保持柱子穩定。在一些構架中,柱間距稍大的也會在兩柱間加一童柱。整體結構特點是梁頭置于柱子上方,較短的梁再用矮柱支起,梁的數量可有3~5根。當柱上采用斗拱時,則將梁頭擱置于斗拱上。除了華林寺、名山室等早期宋代之前的建筑外,其余建筑多為穿斗式木構架,因此福州現存的傳統建筑可以納入南方穿斗式木構架體系。
福州文廟
福州文廟也是傳統的穿斗式木結構,下面鋪設著22根石檐柱,8根石內柱,這些石柱碩大,石內柱每根重達約9噸,石檐柱每根重達8噸,通過這些可以看得出來建造時候的復雜程度。
抬梁式木構架
這種結構是柱子立于臺基上,梁架在柱子沿房屋進深方向的上方,有的矮柱立于梁上,較短的梁再架于矮柱上,如此重疊擺放若干層,然后將立脊瓜柱置于最上層,這便組成了梁架。用位于柱子上方的構件枋把相鄰的梁架組合起來,再把椽放置在檁上,檁、梁承受屋面重量并傳遞到柱子上。檁加強了水平方向梁架間的聯系,構成穩固的組合構架,這類木構架結構常見于進深柱的廳堂中。
福州華林寺
福州華林寺大殿就是抬梁式構架,包裹著宋代初建時的構架,為單檐歇山頂,坐北朝南,平面近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高15.5米,面積574平方米,共用檐柱14根,內柱4根。
相較之下,穿斗式木構架使用材料小,整體結構性強,且柱子排列密集,只有當使用空間不大時(如居室、雜屋)才能使用。抬梁式的柱比穿斗式的柱更為粗壯。通常來說,一對抬梁式結構能夠直接支撐起粗壯的大梁,一系列平行的穿斗式結構柱需要穿枋與其進行榫接固定,才能維持穩定并承受較重的上部荷載。抬梁式采用跨度較大的梁,可用于室內空間較大的地方,適用于古代漢族宮殿、廟宇等建筑。
抬梁式與穿斗式構造區別
形態各異的屋脊
我國古建筑外形上由屋頂、屋身和臺基三部分組成,特征最為明顯的是屋頂,這種獨特的外形完全是由于建筑的功能、結構和藝術高度結合而產生的。古建筑的屋頂在建筑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民居古建筑屋頂樣式多種多樣、形態各異,有硬山頂、懸山頂、廡殿頂、攢尖頂、十字脊、疊頂、重檐等眾多形式的變化。由于古代等級制度,屋頂還分不同等級,等級低者有硬山頂、懸山頂,等級高者有廡殿頂、歇山頂。此外,還有盔頂、盝頂、攢尖頂、穹隆頂等特殊的形式。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等又有單檐、重檐之別。古建筑屋頂千變萬化,瑰麗多姿,不同的屋頂相互穿插組合,又會形成不同的屋頂形式。
福建常見的屋頂有硬山頂、懸山頂,在沿海和許多城鎮民居的廳堂和偏屋都用這兩種屋頂。硬山頂可防臺風侵襲,懸山頂便于擋雨,兩者都具有簡單易建的優點。在有些古民居中建有樓閣,如埕頭樓、角腳樓等,則在屋頂處理上比較復雜。有的在硬山墻上加建披檐以擋日曬和雨淋,有的在懸山頂上做披檐,形若歇山式屋頂。福州古厝大多使用硬山頂、懸山頂(少數花廳園林部分使用歇山頂)。
馬鞍墻
福州馬鞍墻
福建民居建筑的細部處理,有傳統做法及強烈的地方特色。這些細部處理影響著福建民居建筑的藝術構造和建筑風格的形成。福建古民居的風格和細部處理還受到鄰近的安徽、江西、廣東等省民居的影響,十分注重上部輪廓的變化,在木構架的下部和四周還有一層圍護結構,這就是墻體。古代墻體材料分別為土墻、石墻、磚墻。在具體的建筑中各種建筑材料不同,做法和外觀形象也不同,因此,就產生了封火墻、馬鞍墻、花式磚墻等。這種變化是利用馬鞍墻的各種變形與屋頂形式、屋脊樣式的不同而得到的。馬鞍墻是福建古民居的一大建筑特色,各地的風格也不盡相同,徽派建筑因墻體形似馬頭而稱作馬頭墻,閩派建筑因墻體形似馬鞍而稱作馬鞍墻。
馬鞍墻是福州群眾對于高出屋脊的山墻、封火墻及圍墻的一種總稱。其形式多種多樣,體態輕盈秀美,墻體隨著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形似馬鞍,故稱作馬鞍墻,是福州封閉式民居常用的外形處理手法,有抵御風火的作用和趨吉避兇的寓意。馬鞍墻有用土筑的,也有以磚砌的,不管用什么材料,形態上都有許多變化,有的將山墻頂部高出屋脊的部分做成平行階梯形,有的做成弓形,有的做成鞍形等。為了與山墻部分呼應,在圍墻的轉角部位也是變化多端。
磚砌山墻上的馬鞍墻呈弓形和鞍形,脊頂做成水平短墻與倒彎弓形前后相接。脊背向下傾斜,用青灰抹平,在脊角雕刻成圖案花紋,翹角下方做幾層退進的線腳。在閩派建筑中,馬鞍墻上還繪有各式各樣的紋飾,有花、鳥等,還有獅子、麒麟等瑞獸,以及博古紋、祥云紋等。有的馬鞍墻上則沒有多余的裝飾,只有墻體本身的顏色,顯得古樸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