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最重要的前提是發(fā)明了火,堆柴燒火可以取暖照明和驅(qū)趕猛獸,用火對人類的意義不僅解決食物的問題,也可以取暖御寒??净鹗亲钇毡?、最直接、最簡單的取暖方式,炭火盆是古代比較通用的取暖方式,上到王公貴族下到黎民百姓都使用火盆。
《西湖吟趣圖》(局部)
(圖-宋代錢選作,故宮博物院藏)
春秋戰(zhàn)國人們已開始用器具燒炭取暖,用具名叫“燎爐”。有條件的用精致點的火盆,沒條件的用泥盆。“圍爐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也是古代繪畫中重復(fù)率很高的題材?!队赫袠穲D》中畫著以勤政出名的雍正皇帝在圍著火盆讀書。
《紅樓夢畫冊》中的炭盆特寫
(圖-清代孫溫作)
燒炭對當下來說,似乎屬于相對沒有技術(shù)含量的取暖方式,但炭的檔次也是一門包含等級森嚴、人情世故的重要學問?!堕_元天寶遺事》曾提道,唐朝宮廷里燒的是西涼國進貢的“瑞炭”,這種炭燒起來沒有火焰,只有微微光亮,但一條瑞炭足足可燒十天,散發(fā)出的熱氣甚至會到“逼人而不可近”的程度。
但如果燒這種非同一般的熱炭還是不夠的話,還要用帷帳圍著使熱氣更加聚集。唐詩有句“到處熱紅爐,周回下羅幕”,在屋里坐著,周圍一堆紅爐,加羅幕圍著。不過,暖和是暖和但是不通風,人坐在邊上有些像掛爐烤鴨了!
如何保持空氣清新也是問題。古人開始用香料來緩解沉悶的空氣,在炭盆中加點香料,取暖又好聞。楊貴妃的兄弟楊國忠權(quán)傾朝野時,也有個法子,把炭屑和蜜一起捏成雙鳳造型,冬天拿白檀木鋪在爐底,再燒這蜜鳳——不禁感嘆古人誠會玩。李清照詞中所謂“瑞腦銷金獸”,瑞腦者,鯨魚身上提來的龍涎香也,金獸則是香爐,龍涎香金獸爐,奢侈以至于此。
西漢彩繪陶熏爐
(圖-馬王堆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熏籠是閨閣生活的必需設(shè)備。宮廷里熏籠的材質(zhì)是掐絲琺瑯等景泰藍的精品,也有鑄銅鎏金、鏨刻的極品。民間一般用竹片編成,外型特別像捕鳥的籠子,罩在炭盆上,利用燃燒產(chǎn)生的熱量來烘烤取暖。
熏籠還可熏衣熏被,就寢前將被子放在熏爐和熏籠上熏烘,不僅可以把被子烘暖,還會讓被子氣味宜人。
女性有時會倚在熏籠上取暖,這一嬌慵的形象深深打動了白樂天,他在《后宮詞》中這樣描寫:“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這句詩的下半句“斜倚熏籠坐到明”后來則成了無數(shù)和擁籠美人、春宵美人有關(guān)的畫作名字……
《斜倚熏爐圖》(局部)
(圖-明代陳洪綬作,上海博物館藏)
在宋朝的文藝青年眼里,過冬夏兩季需要兩位女子:夏天不能少“竹夫人”,冬天離不開“湯婆子”——“竹夫人”是竹子編成的圓柱形物,能迎來穿堂風;“湯婆子”從黃庭堅那里慢慢演化為一種類似今天熱水袋的物件。
把器物擬人化或許也和這些與女子有關(guān)的溫香軼事,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后來這“湯婆子”成了一種類似現(xiàn)代熱水袋、暖腳壺一樣的器物。用錫或銅制成的扁瓶子,一般為南瓜狀,上方有一個帶螺帽的口子,熱水從這里灌進去,灌滿熱水后放進被窩,晚上睡覺十分暖和。
有腳爐肯定也少不了手爐,兩者都是冬季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紅樓夢》里有林黛玉拿手爐調(diào)戲薛寶釵的橋段——薛寶釵剛勸賈寶玉別喝冷酒,林黛玉就嗔怪丫頭特意給她送手爐來,指東打西地說:誰叫你送來的?難為她費心,哪里就冷死我了?
明代銅灑金鏤空暖硯
(圖-故宮博物院藏)
手爐多為銅制、圓形,爐內(nèi)燒炭,握于手中。到了明朝,人們除了在手爐中放置炭灰,還會放香薰和藥材。清代手爐的材料樣式和做工更加繁多、考究和小巧,逐漸成為貴族把玩的藝術(shù)品。
除了上面提到的手爐,和取暖有關(guān)的藝術(shù)衍生品還有很多,用現(xiàn)在時髦的話叫做:“取暖周邊”。宋時皇帝和官員使用的炭就很考究,不僅紋路好還要色彩正,不僅價格高還要制成野獸狀,炭除了用來燒,還能做成把玩件。
你可能想不到,除了碳,寫字的“墨”竟然也有取暖的功能。與今天合成的墨汁不同,古代墨的原料有煤煙、松煙、膠等,研磨好的墨汁如果放置不用很快就會凝固,加熱硯臺不僅能融化半固化的墨液,也成為冬日讀書時可取暖的小小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