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非遺不斷“破圈”,通過跨界融合的方式實現保護創新。一方面,非遺走進尋常百姓家,“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活動取得顯著成效。另一方面在,非遺與現代生活接軌,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非遺保護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輝相映的同時,讓更多的人共享保護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論對于日常生活的參與和滲透、對于生活方式和社會形態的塑造,非遺文化的影響力都不亞于物質文化遺產。人們從孩提時期就耳濡目染口頭傳說,遵從言傳身教的傳統習慣。在節假日里,人們沉浸式體驗民俗活動、節慶禮儀,觀看傳統表演藝術。在日常生活里,傳統工藝美學遍布于衣食住行。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傳統知識實踐,更是深深滲透于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他們的一生都具有深刻久遠的影響。
非遺指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通俗地說它包括了各種民間傳統技藝、表演藝術、口頭傳說、社會習俗等等。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社會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共同遺產,需要得到保護、傳承和弘揚。
非遺可以分為五個類別,分別是口傳、表演、知識、藝術和社會實踐。
其中口傳指的是口頭傳授的知識和技能,如傳說、諺語和民間醫術;表演則包括音樂、舞蹈、戲曲、雜技等藝術形式;社會實踐則是與生產、生活和社交有關的傳統技能,如手工藝品制作、禮儀和園林設計;知識方面則包括宗教、哲學和科學等領域的傳統知識;而藝術則是最為廣泛的一個類別,包括了繪畫、書法、雕塑、建筑和工藝品等。
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承載著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向全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非遺的保護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民間組織和個人都應該參與其中。我們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法律、加強宣傳、開展培訓和研究等方式來保護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一方面,保護好、傳承好才能利用好。只有在加強非遺保護的基礎上,深入挖掘非遺的文化內涵,才能更好找到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另一方面,利用好的關鍵在于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據中國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門公開信息數據統計,截止至2021年06月30日,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大名類,依次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和民俗,其中民俗和傳統戲劇數量最為龐大。
中國的非遺文化非常豐富多彩,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了昆曲、京劇、評劇、黃梅戲等表演藝術,以及泥塑、木雕、陶瓷、織錦等工藝品。婉麗嫵媚的昆曲、高昂嘹亮的嗩吶、巧奪天工的刺繡、璀璨艷麗的唐卡......一招一式,一張一弛,盡顯風采!中國非遺文化有著精湛的技藝、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人文價值,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索和傳承。
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關鍵在人。厚植人才沃土、傳承后繼有人,這既是全社會的深切期盼,也是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已形成以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為引領,地市級、縣級傳承人為骨干,一般傳承人為基礎,梯次合理的非遺傳承人隊伍。下一步,還應持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推動非遺學科專業建設,鼓勵傳承人參與院校學習和企業生產,提升創新創造活力和傳承發展能力。
中國非遺文化是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的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認識到非遺的重要性,一起為其保護和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