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
生活時代:春秋時期
出行目的:周游列國
出生地: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
出行時長:歷時十四載
出行足跡:先后游歷了衛、曹、宋、鄭、陳、蔡、楚等七國,曾過匡被圍,在宋遭逐,絕糧于陳、蔡間,回魯國。
主要成就: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2、張騫
生活時代:西漢
出游目的:出使西域
出行時長:歷時十三年
出行足跡:從長安出發,于蘭州渡過黃河,穿過湟水河谷,從扁都口翻越祁連山進入河西走廊。繞過了河西走廊的東段,在中段的黑河流域被俘,后押送至匈奴王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被困于此十年之久。后逃出,到達車師國后,向西南進入焉耆國,再溯塔里木河西行,抵達疏勒國,穿過伊爾克什坦山口,然后沿河谷往北,翻越阿賴山,抵達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國,最后找到大月氏。
歸途中張騫等人沿噴赤河東行,通過瓦罕走廊穿越帕米爾高原,改道塔里木盆地南部,經過昆侖山、阿爾金山向東行進,再次被俘,押往匈奴王庭扣留了一年。公元前126年初,經河套地區進入關中,回到長安。
主要成就: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羅馬),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3、司馬遷
生活年代:西漢
出游目的:考察采風
出生地:夏陽(今陜西韓城)人。
游歷時長:3年
出行足跡:
他先到長江、淮河流域,而后渡過淮河、泗水,到淮陰之后,收集韓信早年的逸聞軼事。然后,司馬遷一路南下,到達會稽,探索大禹遺跡。接著游歷姑蘇太湖,欣賞游玩,稍作整頓,便溯江而上,“適長沙”,探尋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遺跡。在湖南,還游歷沅水、湘江,登上九嶷山,專程探訪虞舜的遺跡。
又向北方走去。他渡過汶水和泗水,來到齊魯。訪孔子故地,研究孔子的行為和學說,專程到鄒縣、嶧山等。這并沒有影響他游歷的熱情,司馬遷繼續前行。探討劉邦的故鄉彭城的沛縣豐邑。離開彭城,司馬遷經過楚地,觀光了春申君的故城宮室,回長安。
主要成就:寫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影響極為深遠。
4、謝靈運
生活年代:東晉
出游目的:探奇覽勝
出生地: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會稽,會稽始寧(今浙江紹興上虞)。
出行足跡:會稽、永嘉、廬山等地。足跡卻遍及溫州各地。除了城區之外,今甌海、龍灣,以及樂清、瑞安、永嘉、平陽、蒼南等地。
主要成就:其詩與顏延之齊名,并稱“顏謝”,是第一位全力創作山水詩的詩人。[45]亦撰寫《晉書》,輯有《謝康樂集》。
5、酈道元
生活年代:北魏
出游目的:覓水尋渠
出生地: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游歷時長:6年
出行足跡: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地。涉及朝鮮、越南、印度、伊朗、俄羅斯以及蒙古沙漠等。
主要成就: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被稱為中國古代最系統、最全面的綜合性地理著作。不僅詳細記載了大大小小一千多條河流的歷史遺跡、人物典故、神話傳說等,還廣泛涉及每條河流流域內的地質地貌、自然氣候、風土民情、歷史興衰等其他自然現象,以及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等。還收錄了許多民謠與諺語方言,對于研究我國古代的歷史、地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6、玄奘
生活時代:唐朝
出游目的:西天取經
出生地: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
游歷時長:18年
出行足跡:即從長安出發,穿秦州(今天水),渡黃河,玄奘來到了重鎮涼州(今武威),通過了酒泉、瓜州等河西重鎮,繼而勇出玉門關,智過關外二峰,穿越廣袤的莫賀延磧(今哈順戈壁、甘新庫姆塔格沙漠),經過伊吾(今哈密),來到高昌(今吐魯番)。離開高昌,玄奘經由阿耆尼(焉耆),來到了屈支(也作龜茲,今庫車)。離開龜茲,玄奘沿熱海道繼續西行,經由姑墨,穿越“山谷積雪,春夏含凍”的凌山,到達素葉水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路過碧波蕩漾的熱海(今伊塞克湖),翻越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脈),經過佛國圣地梵衍那(今阿富汗巴米揚),抵達天竺后,他游歷印度數十國。
東歸行程,穿越帕米爾高原的雪山峽谷,經昆侖山北麓,在帕米爾,他翻越多個雪山達坂,其中就包括終年積雪的“大石崖”——坎達爾山口。越過蔥嶺,玄奘沿塔克拉瑪干的茫茫大漠邊緣,穿越絲路南道的莎車、和田等地,一路向東,奔向大唐。
主要成就:先后譯出大小乘經論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經》《解深密經》《大菩薩藏經》《瑜伽師地論》《大毗婆沙論》《成唯識論》《俱舍論》等。他還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為梵文,傳入印度;將入印路途見聞撰寫《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7、李白
生活年代:唐朝
出游目的:吟詩作賦
出生地: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于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
游歷時長:第一階段18年,第二階段11年
出行足跡:
第一次遠游:“浮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游齊魯,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游蹤所及,幾半中國。
第二次遠游:長安到洛陽,遇杜甫,又到河南商丘,遇高適,三個結伴一段自由行。后來漫游至梁、宋,與岑勛,元丹丘相會,再又從秋浦到涇縣漫游,認識汪倫。
主要成就:是中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為唐詩的繁榮與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李白的詩歌語言精煉,意境深遠,具有濃郁的個人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被譽為“詩仙”。代表作品有《將進酒》《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俠客行》《春思》《子夜秋歌》等。
8、鄭和
生活時代:明朝
出游目的:七下西洋
出生地:回族,云南昆陽(今并入晉寧)
游歷時長:28年
出行足跡:鄭和出使過的國家或地區,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剌加、勃泥、蘇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錫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
主要成就:為解決東南亞各國之間的矛盾,為建立亞非國家區域間的和平局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隨著海外諸國間種種復雜矛盾的逐步解決,“海道由是而清寧,番人賴之以安業”。亞非國家間的貿易交往、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國和沿途國家的貿易往來、中華文化的向外傳播,也在這種和平局勢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9、徐霞客
生活年代:明朝
出游目的:訪山問水
出生地: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
游歷時長:32年
出行足跡:他北登恒山,南及閩粵,東涉普陀,西攀太華之嶺,偏重搜奇訪勝,寫下了天臺山、雁蕩山、黃山、廬山、嵩山、華山、五臺山、恒山等名山游記十七篇。
主要成就:30多年間足跡遍及除東北、西北外的大半個中國,將實地考察寫成《浙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濱游日記》等等。后人把這些游歷日記整理匯編為《徐霞客游記》,首刊于1776年,成為世界上第一部系統記載巖溶地貌的巨著。
10、朱彝尊
生活年代:清代
出游目的:尋古探幽
出生地:浙江秀水(今嘉興)
出行足跡:28歲之后,出游他鄉,往南到過廣州,往西去過太原,北到了京津,足跡遍及半個中國。
主要成就:完成了共42卷的《日下舊聞》一書。此書詳細記載了京師的地理沿革、典章制度及軼聞舊事,是當時最大、最完備的一部北京地方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令重新修訂增補,此書最終成為120卷的《欽定日下舊聞考》。其還著有《經義考》《明詩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