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服裝主要有襦裙、胡服和男裝,風格華麗開放、大膽創新,尤其是女裝男性化是唐代社會開放的表現。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胡服。
唐代穿著胡人服飾是當時的一種流行時尚。“胡服”這兩個字是作為外來民族服飾的意義使用的,其所指不限于一個民族。唐代的胡服,實際上包括西域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和印度、波斯等外國服飾。唐代胡服形制大致由窄袖緊身的小袖袍、褲褶、小口褲、胡帽、革帶、靿靴等構成。
唐代女子著胡服,不同于男子的胡服。唐代男子的胡服多是胡服與漢裝結合之后形成的改良胡服。唐代女子胡服不以改良為尚,而是直取原樣不加稍改。盛唐女裝胡服與初唐相比,翻領較初唐開領要大。長褲除條紋裝飾外,還有以小碎花裝飾的褲子。
章懷太子墓中壁畫,胡服、漢服者并立
在唐代,胡服之所以流行,也與當時胡舞的流行有關。胡舞的種類有十幾種之多,以胡騰舞、胡旋舞和柘枝舞最為典型。
龍門石窟,萬佛洞,胡旋女造像
胡服在開元、天寶年間達到了流行的巔峰,一直持續到安史之亂爆發。安史之亂的領導者安祿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在唐朝人眼中是地道的“雜胡”。因這場叛亂給唐朝社會造成了巨大創傷,在平定過程中和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唐朝境內出現了對胡人的攻擊和對“胡化”的排斥。胡服逐漸退出唐代時尚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