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青銅器的顏色,很多人都認為它們是青綠色的,一是由于“青銅”這一稱呼,二是來自于大家見到的出土實物的顏色。然而,青銅器“真正”的顏色究竟是怎樣的呢?
在古代,青銅是銅和鉛、錫的合金。不同成分比例的合金的性能、用途都是不同的,青銅器顏色也隨成分比例不同而有所變化。更確切地說,青銅器的顏色主要由錫在銅中含量的多少來決定的。考古工作者對各地出土青銅器制品的實驗觀察及分析結果發現,隨著錫含量的由少增多,青銅器的顏色從紅向黃、青、白變化。
雜質含量在2%以下的銅器一般被稱為“純銅”制品,其顏色主要呈紫紅、橙紅或紅色;鐘、鼎等禮器多用含錫10-16%的合金配置,這些青銅器呈黃色;而斧、戈、戟等工具和兵器對硬度要求高,青銅工具和兵器中錫的含量也會更多,其顏色也逐漸向灰白色變化。所以古人也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制造出了不同顏色的青銅器。
比如《考工記》中有記錄:“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
古時許多青銅器剛做出來時都是美麗閃耀的金黃色,所以在古代青銅被稱之為“吉金”。漢以前的文獻中所說的“金”,往往指的就是青銅。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青銅顏色和它們原本顏色之所以有差別,是因為金屬經歷了氧化、腐蝕等化學反應。在室溫下銅制品表面會被氧化,長期暴露于空氣或埋藏在土壤中之后,銅的氧化物就會逐漸變成藍綠色。而青銅器的表面除了銹蝕的銅以外,還有錫、鉛等合金元素的銹蝕產物,它們在被氧化或者腐蝕后也會呈現白色、黃色等顏色,與銅銹相互作用,最終在青銅器表面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