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類型,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環境。在世界建筑史上出現最早,分布最廣,數量也最多。我國考古發現,從新石器時代我國先民建造房屋來滿足生活需求,形成了以房屋聚集的村落,至此我國民居建筑發展一直到近代。
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風土鄉情各不相同,地理氣候條件也不一樣,造就了不同地方的民居建筑特色。很多地域的建筑為了適應當地的地質、地形、氣候、生態,以及特有的民族習俗和人文環境,需要利用當地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發掘適合的技藝來建造所要居住的建筑。民居建筑不像官式建筑那樣嚴格遵循要求規格建造,普遍具有當地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形成本地域的構筑體系、構筑模式,并結合所處自然生態環境進行靈活的調節,創造出與地段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高度合拍的建筑。
今天,本文列舉各地傳統民居做簡單介紹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庭院式住宅的最典型布局,是漢族傳統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正統形制。四合院是規整式住宅,采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它由正房、廂房、廳房、耳房、廂耳房、倒座房、后罩房、大門、垂花門、抄手廊、影壁、院墻等單體建筑和建筑要素組成,其組合形式可分為單進院、二進院、三進院和超過三進的多進院。因等級限制,北京四合院正房、廳房、廂房多采用“一明兩暗”三開間基本型。正房是整個宅子的主體,兩側有毗連的耳房,正房和耳房的總寬度決定宅院的寬度。廳房安置在第二、三進院,與正房院形成“前堂后寢”的格局。
北京四合院三進院圖(圖源《中國古代建筑歷史圖說》,僅用于學習交流)
晉陜窄院
主要分布于山西的晉中南地區和陜西的關中地區,以窄長的庭院為主要特征。
關于為什么是窄院,主要的原因是一為了遮陽避暑,夏季炎熱窄院可以形成陰涼地域,二是可以阻擋風沙,兩廂距離近可以避免風沙直接吹進正房和庭院,三是可以節約用地,晉中南關中地區,人口多,宅基地相對來說緊張,窄院可以節省一部分用地。
“一正兩廂”是晉陜窄院基本型的布局,在此基礎上進行各種搭配,形成縱深串聯的二進院、三進院,或者并聯組成主院和跨院的橫向組合,也可以串聯內外院,加上并聯院之間,形成縱橫向交織的大宅院。喬家大院是晉陜窄院典型代表之一。
喬家大院(圖源喬家大院旅游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西北窯洞
我國的黃土資源十分豐富,尤其在西北地區,黃土王質粘度較高,粘聚力、抗剪強度較強、具有良好的整體性、穩定性。到明清時期,窯洞已成為黃土高原和黃士盆地農村住宅的主要形式,成為中國傳統民居的一支獨特的建筑體系。
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一般窯洞為用石頭或者磚頭砌,窯洞上面覆蓋厚厚的夯實的黃土,規模大的可做成并列多間或上下多層,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下沉式是在平地上向下挖院式天井,再在井壁橫向挖窯洞,分正房和廂房,入口坡道在東南角。獨立式實際上是窯洞形的地面建筑,冬暖夏涼。它與一般四合院沒有太大不同,前面有木構檐廊,屋頂覆土成平頂。
東北大院
吉林一帶的大院布局是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一正四廂”的兩進院為基本布局的,這種格局的形成主要因素:一是氣候寒冷,同時需要滿足日照采光和防寒保暖,二是土地很廣闊,三是禮制約束減弱。東北大院一正四廂,不設耳房,庭院寬廣,正房是主要的住所,多在五開間,也有七開間,里間設置炕,冬日取暖住人。為了防火,經常采用“坐地煙囪”做法,煙囪置于正房兩側,對稱拔地而起。宅院周邊擴大一圈院墻,后部圈有空地作為后園。
徽派民居
徽派民居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一個重要流派,古民居受徽州文化傳統和優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獨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風格。粉墻、瓦、馬頭墻、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檐、曲徑回廊、亭臺樓榭等的和諧組合,構成徽派建筑的基調。徽派古民居規模宏偉、結構合理、布局協調、風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裝飾在門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磚、木、石雕,工藝精湛,形式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徽派民居(圖源網絡,僅用于學習交流)
云南“一顆印”
是漢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種住屋形式。一顆印式民居的基本規則為“三間兩耳倒八尺”。正房、廂房、倒座組成四合院,瓦頂、土墻,平面和外觀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顆印章,就稱為“一顆印”。“一顆印”民居為一樓一底樓房,正房三間,底層一明間兩次間,前有單層廊(稱抱廈),構成重檐屋頂。左右兩側為一樓一底吊廈式廂房,廂房的底層一般各有兩間,稱為“三間四耳”。云南高原地區,四季如春,無嚴寒,多風,故住房墻厚重。最常見的形式是毗連式三間四耳,即子房三間,耳房東西各兩間。子房常為樓房(由于山區,地方小,潮濕),為節省用地,改善房間的氣候,促成陰涼,采用了小天井.一顆印住宅高墻型小窗是為了擋風沙和防火,住宅地盤方整,外觀方整,當地稱”一顆印”。建筑為穿斗式構架,外包土墻或土坯墻。
湘黔贛的窨子屋
窨子屋是侗族創造的民居建筑,為湘黔贛地區的特色傳統建筑,有1000多年歷史。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為兩進兩層,也有兩進三層或三進三層的,三層上南北間有天橋連通。它的總體結構是外面高墻環繞,里面木質房舍,屋頂從四圍成比例地向內中心低斜,小方形天井可吸納陽光和空氣。
洪江古商城的窨子屋(圖源洪江古商城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西南干闌
干闌民居分布于云南、貴州、四川、湖南、廣西、海南等省,是傣、壯、侗、苗、布依、景頗等多個少數民族的住屋形式。干闌的類別,有架空較高的高樓干闌,架空較低的低樓干闌,重樓式的麻欄和半樓半地式的半邊樓等。樓面架空是干闌建筑的基本特征,其作用一是避免貼地潮濕;二是有利樓面通風;三是防避蟲獸侵害:四是便于防洪排澇。
我國各地傳統民居建筑將建筑結構與環境生態融合,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注入人文精神,形成了多樣性的地域民居建筑特色。令人無不感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