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居中的庭院空間,是中國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有著豐富的行為心理需求和空間價值。本文以北京四合院和蘇州民居為例,探討傳統民居中庭院空間的比較,并為現代建筑設計提供借鑒和啟示。傳統建筑中的庭院空間在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其中包括對庭院空間的歷史演變、文化內涵、功能特點等方面的探討。然而,目前對于庭院空間的行為心理需求和空間價值的研究還比較有限,尤其是對于北京四合院和蘇州民居這兩種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傳統建筑庭院空間的比較研究還較少。
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對二者庭院空間的比較,分別從其舒適性,私密性、安全性,領域感,社會文化,美感需求五個方面進行解析,探討庭院空間的行為心理需求和空間價值,為現代建筑設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時,本文也將為傳統建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舒適性的需求
傳統民居中的庭院,作為家庭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間,應先滿足居住者的舒適性這一基本需求。我國土地面積廣闊,不同地區自然環境復雜多樣,在舒適性方面,針對氣候變化做出相應調整是必要且重要的。因此各地區結合地域特點,發展出不同類型和風格的庭院空間。
北京四合院庭院空間的舒適性
北京四季分明,冬季干燥寒冷,秋季涼爽舒適,夏季炎熱,春季濕潤多雨。在此自然環境下,人們抵御寒冷,是舒適性需求中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一個方面。因而,四合院采用了緊湊圍合式布局,使得庭院面積通常較大,目的是為了引入更多太陽光線;同時,四周圍合式建筑多為一層或兩層,減少了建筑單體之間陰影面積,保證了光線能夠引入室內;此外,還利用南北向布局增加日照時間,使人們有一個溫暖舒適的環境。
北京四合院中圍護結構上的門窗,常為雙層結構,以滿足居住者對寒冷、采光及空氣流通的舒適性需求。門窗刷成紅褐色,將暖色調融入庭院空間,以滿足人們對溫暖的心理需求,讓居住者在北方嚴寒中,有一個舒適的居住空間。
北京四合院庭院鳥瞰圖
蘇州民居庭院空間的舒適性
蘇州傳統民居處于江南地區,氣候溫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且土沃物豐。在宜人的自然環境中,庭院空間很好地將廳井式和合院式進行融合,在陽光的引入和建筑陰影的運用之間取得了平衡。蘇州地處江南,夏季炎熱多雨,因此,建筑對于避暑降溫的需求較高。建筑層數通常為二層,空間較為封閉,如此處理,既阻隔濕熱的季節風,又避免夏季陽光的直射。天井處于陰影之下,常有清涼的穿堂風,加之高聳的山墻,更使庭院空間清爽舒適。
蘇州民居師儉堂鳥瞰
蘇州民居庭院四周的圍護結構,多為木窗和門檻的組合,平日常閉、拆卸方便,可使內外氣流流通順暢。長窗外觀多為深色,在視覺心理上,冷色調無形之中會有“降溫”作用。墻體涂刷為灰白色調,陽光經過墻體的漫反射與折射后,柔和了整個庭院空間,使人倍感舒適、親切。所以,蘇州民居庭院不僅在細節裝飾上還是在空間布置上,都考慮到居住者的舒適性需求。
蘇州民居中的天井、落地長窗
庭院空間尺度比較
通過上述兩種傳統民居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庭院空間尺度與地區緯度密切相關。隨著地區緯度的增加,氣候逐漸炎熱,而庭院空間尺度大小呈現出與緯度的反比關系,這種情況與太陽直射角有關。我國北方地區冬天氣候寒冷干燥,加之北方太陽直射角小,且日照時間短,亟需充沛的陽光。為獲得更好的采光效果,四合院建筑通常采用較大的建筑間距,以滿足建筑的日照需求。因而,四合院空間尺度相對較大。而蘇州民居庭院空間融合了廳井式和合院式這兩種形式,建筑之間的空間狹小,對于建筑陰影的利用和陽光的引入有著良好的均衡,較好地滿足了居住者舒適性的需求。
私密性、安全性需求
傳統民居的庭院空間在滿足舒適性的前提下,還要滿足其私密性、安全性。民居發展至今,形制已然成熟,其對安全感的需求較高,四周圍合的庭院空間布局為居住者提供了較好的安全和隱私。
北京四合院庭院空間的私密性、安全性
北京四合院在私密性、安全性方面的設計相當巧妙:先是入口大門置于四合院東南角區域,進門后迎面設立照壁,以阻隔外部的視線,繼而轉入前院,方可進入中心庭院。折轉的空間布局方式,確保了庭院空間的私密性、安全性。前院在中軸線上設置精心裝飾的清式垂花門,不僅空間上增加界線與限制,而且增強其空間私密性。
北京四合院庭院空間層次分明地依序布置,區域劃分十分清晰。倒座作為對外的待客廳、書塾等功能使用,屬于開放空間,具有公共屬性;中心庭院是家庭成員重要的日常生活區域,屬于半公共空間;仆人等所屬的空間多布置于后罩房,空間私密性較強。
北京四合院平面圖
蘇州民居庭院空間的私密性、安全性
自古以來,蘇州都是重要的手工業產地。其依靠便捷的水運交通,使商業貿易發達,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此背景下,蘇州民居的庭院空間,自然會有意營造文化氛圍。文人庭院作為當時造園的主流,對庭院空間中的歷史文化氛圍也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庭院空間不僅反映了建筑圍墻的私密性與安全性,而且更注重營造庭院空間的人文氛圍和山水意境。
蘇州民居的庭院多為中軸對稱式的布局形制,門廳、轎廳、客廳、女廳依次串聯,整座建筑坐北朝南,私密性逐層遞進。中心庭院位于轎廳、客廳之間,是重要的公共交往空間。其中,轎廳作為正廳的過渡空間,自然承接了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對整個民居庭院空間的私密性、安全性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余下的空間布局,則為家庭成員日常生活的私密空間和半公共空間。
蘇州民居通過圍繞女廳設置封火山墻,圍合成高聳狹長的私密空間。其對外部空間的設計,也十分獨特,如常在巷道南部大門處設置照壁,以隔絕外部的視線,對庭院起到空間分割和造景的作用,兼具私密性、安全性。
私密性、安全性的空間比較
北京四合院常通過多種空間的布局轉換,加強庭院空間的私密性、安全性。建筑之間設立了多道屏障來阻隔視線,而倒座這一公共空間,則起到內外空間轉承的作用。蘇州民居庭院空間四周筑起狹長的封火山墻,大門附近的轎廳作為過渡空間,保證了居住者庭院空間私密性。
兩者入口附近的庭院空間的比較:北京四合院的與外部相接的倒座空間可以提供多功能需求,如會客交往等公共活動,而蘇州民居的轎廳空間功能相對簡單。在照壁上的設置,在北京四合院中通常為內照壁,而蘇州民居多數情況下為外照壁,這就使得兩者的庭院空間,在私密性的強弱上有所不同。
領域感的需求
明確的邊界和清晰的對象兩個方面,決定了領域的界定。中國古來就重視禮教,“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文化等思想早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反映到傳統民居中,則是封閉的山墻以及根據地位、身份劃分的居住空間,體現了人們的領域感需求。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領域感是指人們對自己所在區域或活動范圍內具有一定控制權或所有權,并能夠排除外來干擾或侵犯。
北京四合院庭院空間中的領域感
北京作為清朝的政治中心,封建的統治達到了頂峰,社會等級制度十分森嚴,因而,產生了許多嚴格的官式建筑規范。在此封建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意識形態,使人們心理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影響,庭院空間布局呈現出中軸對稱,而布局設施完整、裝飾講究。在此情況影響下,庭院空間中的領域界線劃分清晰,建筑平面通常是以一家之主作為核心進行布局構圖,所有房間圍繞著正房,且在開間面寬、縱深、層高、外飾等均低于正房,體現了庭院空間的兩種大小的尺度。
庭院空間
蘇州民居庭院空間的領域感
蘇州位于江南,依托優越的自然條件,當地農業和商貿等方面較發達,人口眾多,因而對庭院空間的形態也產生了影響。蘇州民居建筑層數多為二層,四周設有封火山墻,庭院空間的領域感較為強烈,領域空間邊界劃分明確,適應封建家庭的禮制需求。層層門房,前堂后寢,家眷居女廳,體現出尊卑等級,如圖6所示。
領域感的空間比較
北京四合院庭建筑多為一層建筑,體量較小,庭院空間圍合感強,且無封火山墻,空間封閉內向、中軸對稱、縱向延伸,在滿足生活功能需求的同時,也滿足著安全穩定感和歸屬親切感等心理需求;蘇州民居庭院空間的圍合建筑層數多為二層,配有封閉狹長的山墻,庭院空間融合式布局、開放外向、橫向展開,在滿足生活功能需求的同時,也滿足著自然美感和自我實現等心理需求。二者在庭院空間的邊界劃分方式、領域大小和場所氛圍都略有不同,體現了不同地域文化特色,但都基本滿足古時居住者的領域感需求,且等級規矩明確。
社會文化需求
傳統民居庭院空間中的社會文化,在空間布局、建筑形式、裝飾風格等方面所展現出來的地域文化特征,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尊敬長輩、維護長幼秩序、重視家族和諧等價值觀。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追求自然、和諧、平衡的理念,以及對于私密性、領域感、家族觀念的重視。
北京四合院庭院空間中的社會文化
北京四合院庭院空間不僅是居民日常生活之所,也展現了居住者的社會地位、家族傳統、禮儀習俗和文化修養。在這里,各個房舍和庭院都有其固定而富有象征意義的功能,反映了居民對家庭秩序、社會規范和宗教信仰的認同。此外,“三雕”(磚雕、木雕、石雕)等裝飾藝術以及書法、繪畫、詩詞等文人雅事,也隨處可見,彰顯了居民對傳統文化和審美情趣的尊崇。而門神、對聯、燈籠、石獅子等物件,則寄托了居民對吉祥平安、幸福美滿的祝愿。四合院庭院空間還是傳統節日和習俗活動的重要舞臺,如貼春聯掛燈籠過年、掛菖蒲艾葉過端午節,以及賞月吃月餅過中秋節等,體現了居民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繼承。
蘇州民居庭院空間中的社會文化
蘇州民居庭院空間,是蘇州園林藝術在民居建筑中的縮影,反映了蘇州人追求自然美和詩情畫意的生活理念。其中,有許多富含哲學思想和文人氣息的元素,如假山水池、花木盆景、書畫題詞等,表達了居住者對天人合一、清雅閑適的境界。蘇州民居庭院空間也是居住者生活和表達自我的場所,同時也是與外界聯系交流的場所。蘇州民居庭院空間中,各個房屋和庭院都有其靈活多變的功能和形式,反映了居住者對于家庭關系、社會變遷和自然環境的適應性。蘇州民居庭院空間普遍采用“三雕”等裝飾藝術,并且注重園林景觀、水景音樂等細節設計,體現了居住者對于江南風情和雅致生活的向往。
社會文化的空間比較
北京四合院庭院空間中的社會文化,更偏重于對內部秩序和規范性的強調,而蘇州民居庭院空間中的社會文化更偏重于對外部變化和靈活性的關注。北京四合院和蘇州民居都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經典的兩種建筑類型,它們在空間上,體現了不同的社會文化特征。
北京四合院的空間是一個封閉而完整的空間,它反映了北京作為帝都和政治中心的地位,以及北京人民對權威和秩序的尊重。蘇州民居的空間是一個開放而生動的空間,它反映了蘇州作為商貿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以及蘇州人民對自由和創新的追求。
美感需求
美感需求,是指人們對于空間的審美和情感的需求,它是一種主觀的、個性化的、多元化的需求。北京四合院與蘇州民居庭院空間在美感需求方面,體現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北京四合院的庭院空間,追求一種宏大、莊重、整齊的美感,反映了北方人民的豪放、威嚴、秩序的特點。而蘇州民居的庭院空間,追求一種精致、靈動、多變的美感,反映了江南人民的細膩、優雅、趣味的特點。兩種庭院空間都有其各自獨特而又鮮明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
北京四合院庭院空間的美學特征
北京四合院的美感,主要表現在其建筑形式上。北京四合院庭院空間延續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布局形式,一正兩廂組合而成的院落,不同的空間具有不同的功能。這種四平八穩的均衡布局,恰恰體現了建筑的形式美。四合院以庭院為核心,以房屋為邊界,形成了一個封閉而完整的空間結構。這種結構既保證了私密性和安全性,又保持了通透性和采光性。四合院以正房為主體,以東西廂房為輔助,形成了一個對稱而平衡的布局方式,這種方式既體現了尊卑關系和禮儀規范,又體現了整齊劃一和諧協調。
蘇州民居庭院空間的美學特征
蘇州民居的美感,主要表現在其園林藝術上。蘇州民居以園林為靈魂,以畫廊為連接,以花窗為裝飾,以水為元素,以山石為骨架,以花木為點綴,形成了一個自然而生動的空間景觀。這種景觀既營造了幽靜而舒適的氛圍,又展示了多姿多彩而富有變化的風情。
兩種庭院空間在美感方面的異同
兩種庭院空間都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它們在美感方面,有以下相同之處:①都遵循了風水學說的原理,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和融合;②都采用了內向性的空間布局,形成了一種封閉而又開放的空間結構;③都運用了多種雕刻技藝,在各個部位展現出精湛的工藝水平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兩種庭院空間在美感方面也有以下不同之處:①北京四合院更強調軸線性和序列性,呈現出一種規整而不單調、嚴謹而不死板的空間秩序;蘇州民居更強調曲線性和變化性,呈現出一種曲折而不擁擠、隨意而不失禮的空間韻律。②北京四合院更注重建筑與建筑之間的關系,并通過門樓或牌匾來顯示身份或品味;蘇州民居更注重建筑與水系之間的關系,并通過花卉或字畫來表達情感或品格。③北京四合院以大小規模來區分主次關系,體現了權力與地位的象征意義;蘇州民居以精巧細致來突顯特色,體現了情趣與雅致的審美意義。
庭院空間是傳統民居的核心組成部分。傳統民居經歷生成、發展、變化、成熟、興盛、沒落這一長久的過程,逐步形成如今這種的形制。庭院空間是傳統民居的核心空間,其不但延續和反映出我國各地的人們獨特的日常生活、生產習慣和歷史文化,且空間圍合要素、布置形式至今沿用。反思既有建成的建筑,吸取傳統民居建筑的優點,增進人們對中國傳統建筑中庭院空間這一獨特形式的理解和欣賞。本文比較探討了這兩種傳統建筑庭院空間的特點和價值,并為現代建筑設計提供借鑒和啟示,并為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歷史遺產提供一些參考,以期更好地延續民居庭院空間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