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器又稱冥器,是古代專門為隨葬而制作的器物。作為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藝術的有價值的考古實物,明器對我們認識與了解古代建筑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明器起源于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已日益普遍,戰國時期,明器的使用進一步發展,時至漢代,明器到了一個盛行的高潮時期。在漢代早期,厚葬之風甚盛,許多王公貴族死后往往將大批他們生前所用的奴仆、器物一同下葬。此時所用的明器嚴格來講沒有專門的特指,一般均是主人生前所用器具的實物。
到了漢代后期,厚葬之風漸衰,人們逐漸領悟到“人死如燈滅”,用不上什么實物隨葬品。模型明器作為漢代新興的成套隨葬品組合。所謂模型明器,是指漢代墓葬中常見的、一整套特點鮮明的隨葬器物,主要包括倉、灶、井、風車、碓房、圈廁,院落、樓閣、田地、池塘以及家禽、家畜俑。
基于這樣的認識,人們不僅用生時所喜好的文物陪葬,還出現了許多仿制的象征性隨葬品,也就是采用替代品陪葬,如漢墓出土的各種農莊、陶樓、陶院落、陶豬舍、陶狗、陶壺等等,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日常生活,同時也透露了當時的建筑形式,這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明器。從大量已出土的漢代明器中,建筑明器占據著很大一部分比例,這為我們能夠更加詳細的了解漢代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圖一:焦作市博物館藏東漢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
經歷了長期和大量的實踐之后,中國傳統的木構架建筑,在漢代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筑內容豐富,結構復雜多樣,多層木柱梁架式樓閣建筑的出現,更是打破了戰國以來盛行的高層建筑依憑土臺而建的傳統方式。
漢代建筑明器正是形象地表明了這一顯著特點。其時,漢代莊園經濟發展迅速,宅院建筑明器成為當時豪強地主生活的真實寫照,在布局上體現了外實內靜的神韻,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空間。而表現莊園生產和生活豐富內容的重要構成部分,如牲畜圈養的豬羊圏,糧食倉儲加工的倉房、風車、磨坊和灶,模擬生活的水井和廁所等,也在漢代建筑明器中得到一一描摹。此外由于漢代樓居風氣的興盛,使河南出土的漢代建筑明器中,陶樓占了較大比重,從用途上可以分為望樓、倉樓、戲樓等,而避暑休憩的水榭也同樣以樓閣形式出現。
圖二:焦作市博物館藏東漢陶庭院
?。?)宅院
宅院建筑是漢代莊園生活的場所,兼具家庭生活和手工副業生產的兩重性質。漢代宅院明器以長方形或方形的嚴正四合院布局為基礎,部分規模較大、組合復雜,由幾組院落組合而成,功能區分詳細,容納生活內容豐富。
圖三:焦作市博物館藏東漢五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
(2)倉樓
倉樓為儲存糧食的需要,下部多設有基座和短足,倉身嚴實,頂部和倉身上部多設有氣窗或通氣孔。也有一些下部為糧倉,上部作居室的綜合性高層建筑,具有儲存糧食和登高望遠的雙重功用。
圖四:焦作市博物館藏東漢四層彩繪通體陶倉樓
?。?)樓閣
望樓作為人們登高望遠所用的樓閣,層與層之間距離較大,每層皆有門窗、平座、欄桿等設施。東漢陶望樓表現的逐層施柱、逐層收小減低、逐層或隔層出檐或裝平座的手法,則成為我國古代木構樓閣此后長期遵循的建筑形式。戲樓是漢代用于表演樂舞百戲的場所,在設計上于中層或下層分內外兩間,外間均作敞口,僅置欄桿,整體造型和功能已具有后世戲劇舞臺的特點。
?。?)水榭
榭是建筑在高臺上的木結構建筑物,一般有屋頂、楹柱,沒有墻壁。臨水而建稱為水榭,為古人避暑休憩的場所。漢代明器水榭的基本造型是平面為正方形的單體樓閣式建筑,二至四層不等,各層間距較大,四周有平座欄桿,底部多有方形或圓形水池圍繞。
圖五:焦作市博物館藏漢陶豬圈
?。?)圈舍
飼養家畜是漢代家庭生產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漢墓中各類圈舍模型和家畜俑隨葬情況非常普遍,包括豬圈、羊圈等。豬圈往往與廁所相連,成為民居、宅第建筑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圖六:焦作市博物館藏東漢二層二連倉彩繪陶倉樓
?。?)倉儲加工
糧食加工和儲存是生產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之相關的漢代明器模型出土豐富。倉房用以儲存糧食,平面多為圓形和方形,有的設足,開窗或有門以通風防潮。風車是用于篩選和清理谷物的農具,將脫粒好的谷物與糠粃分開;磨坊造型設計通透,以一面敞開的小屋形和涼棚式為主,內置碓。風車和磨坊皆內置勞作俑,生動寫實,是漢代糧食加工情景的真實再現。
圖七:焦作市博物館藏漢陶灶
(7)生活模擬
井和灶在日常生活的常用器具,在漢墓中出土大量明器模型。明器所見陶井,井身為圓筒形或方體,井架設有帶繩槽的滑輪,懸掛卷口沿的汲水小罐。除了用于日常用水的井,還出現了滅火專用的井。陶灶灶面以圓形、方形和馬蹄形居多,設一到三個火眼不等,有的放置甑、釜之類的炊具。
圖八: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東漢說書俑
?。?)陶俑
漢代陶俑表現當時社會生活、生產和娛樂場景,為認識漢代社會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資料,也體現了漢代雕塑藝術的個性和創造水平,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漢代陶俑包括有伎樂俑、白戲俑、文吏俑、勞動俑等,造型以古樸渾厚、栩栩如生見長,往往以大度的寫意手法來強調刻畫形象的動態,以達到傳神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