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是一種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建筑形式,最初是用以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的場所,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后,遂發展演變成為有著特定形式和風格的中國傳統建筑。

華嚴寺塔
華嚴寺塔,位于陜西長安區韋曲少陵原半坡華嚴寺內。該寺建于唐貞觀年間,為華嚴宗發源地之一。清乾隆年間因少陵原坡塌崩,殿宇被毀,現僅存磚塔兩座。東邊一座為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的墓塔,方形七層,高約13米,現移至陜西省博物館保存。西邊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即澄觀)塔,六角五層,高約7米,塔上鑲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刻石。

延安寶塔
延安寶塔,又稱嶺山寺塔,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山,始建于唐代,現為明代建筑。寶塔山上是欣賞延安城市風貌和黃土高原風光的絕妙觀景臺,登山觀景,可俯瞰革命圣地全貌。塔呈平面八角形,九層,高約44米,為樓閣式磚塔,現已成為延安市的標志性建筑,革命圣地的象征。

普救寺塔
普救寺塔,又名鶯鶯塔,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的普救寺內。因為元代雜劇作家王實甫《西廂記》描述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而聞名天下。是與北京天壇回音壁、四川潼南石琴、河南三門峽蛤蟆塔齊名的我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青銅峽一百零八塔
青銅峽一百零八塔,中國古代大型喇嘛塔群。在寧夏青銅峽市青銅峽水庫西岸山坡上。塔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奇數錯落排列成12層,每層塔前用磚砌護墻一道,地面用磚鋪墁,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塔群,共108座。始建年代不詳,從歷次修繕出土的西夏文帛畫、彩塑和彩繪圖案、題記等遺跡推測,該塔可能是西夏的遺構。

泉州東西塔
泉州東西塔,泉州東西塔是鎮國塔、仁壽塔的合成,是中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位于泉州市區西街泉州開元寺內。鎮國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仁壽塔,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東西塔歷經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屹然挺立,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筑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筑瑰寶。

北海白塔
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園瓊華島上,建于清初順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也是北海的標志性景點。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有寶蓋、寶頂,并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磚木石混合結構,塔高35.9米,現已成為北京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雷峰塔
雷峰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邊的夕照山上,因白娘子的傳說而廣為人知。雷峰塔是由吳越國王錢俶為祈求國泰民安而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舊雷峰塔已于1924年倒塌,重建的雷峰新塔完全采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時的風格、設計和大小建造。

官渡金剛寶座塔
官渡金剛寶座塔,又稱妙湛寺塔,位于昆明東郊的古鎮官渡螺峰村。金剛塔為沙石所建,形制之奇,建工之精,堪稱國內金剛寶座式塔中之上品。據典籍志書記載,金剛塔始建于明朝天順元年,次年落成。至今歷經500多年的風雨滄桑,其塔雖為風蝕斑駁,但風骨依舊,傲然聳立。

少林寺塔林
少林寺塔林,位于河南省登封縣少林寺西約250米,是少林寺祖塋,由歷代高僧的墓塔組成,占地約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來歷代古塔230余座,是國內最大的塔林,有磚、石和磚石混合結構的各類墓塔。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余為清塔或時代不詳者。有單層單檐塔、單層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喇嘛塔等。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是綜合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筑和雕刻藝術的寶庫。

北京天寧寺塔
北京天寧寺塔,位于北京市天寧寺內,天寧寺塔是一座密檐實心高塔,是北京現存著名的古塔。據梁思成考證應為遼代所建,明、清兩代曾進行過多次修葺,天寧寺塔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1988年隨著北京市西廂工程的竣工,天寧寺塔被修葺一新,并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京城的一道亮麗風景。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封鐵塔
開封鐵塔,位于河南省開封市北門大街鐵塔公園的東半部,是園內重要的文物,也是主要的景點,始建于公元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是1961年中國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稱。據史料記載,開封鐵塔的前身是座木塔,位于開寶寺福勝院內,始建于太平興國七年,也說是公元982年,建成于宋太宗端拱二年,謂之福勝塔,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有金光出相輪,車駕臨幸,舍利乃見,因賜名靈感塔”,是宋太宗用來供奉吳越國進貢的阿育王佛舍利用的。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處,西對蒼山應樂峰,東對洱海,距山腳約為1500米。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閣組成。大塔又名千尋塔,當地群眾稱它為“文筆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級,為大理地區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磚塔。南北小塔均為十級,高42.17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詔王勸豐祐時期(公元824—859年)。

釋迦塔
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釋迦塔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內。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原為宣武帝的離宮,后改建為佛教寺院;孝明帝正光元年改名“閑居寺”,并廣為增建,殿宇達千余間,僧眾700余人。隋文帝仁壽二年改名嵩岳寺,唐朝武則天和高宗游嵩山時,曾把嵩岳寺作為行宮。

報恩寺塔
蘇州報恩寺塔重建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八角九層,磚身木檐,是南宋平江(即今蘇州)城內重要一景,在《平江圖》碑中已經刻出,現稱北寺塔,仍是蘇州城主要大街的重要對景。追溯歷史,報恩寺塔的起始時間應該在陳宣帝的建德六年(577年)。

六和塔
六和塔位于杭州西湖之南,錢塘江畔月輪山上。是中國現存最完好的磚木結構古塔之一。始建于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禪師為鎮江潮而創建,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為六和塔。現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唐長安城安仁坊(今陜西省西安市南郊)薦福寺內,又稱“薦福寺塔”,建于唐景龍年間,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志。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作品,是唐代佛教建筑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并融入漢族文化的標志性建筑。

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陜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并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筑。

飛虹塔
飛虹塔位于山西洪洞縣東北部霍山的廣勝寺,始建于漢代,前身是阿育王塔。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現塔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歷時12年建成。僧侶在此建造了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塔,該塔是當時中國境內十九座佛舍利塔之一。飛虹塔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國現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留有工匠題款、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

舍利生生塔
舍利生生塔位于祠區南瑞,建于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舍利生生塔位于奉圣寺北的浮屠院中。據傳釋家牟尼圓寂后,其骨灰形成各色晶瑩的珠子,佛家稱“舍利子”,其中一粒埋于塔下,乾隆帝年重建此塔時,發現有許多舍利子,如今一粒變成千百粒,莫非是“佛門有靈,生生不竭”?,于是叫做“舍利生生塔”。

海寶塔
銀川海寶塔又名赫寶塔、黑寶塔。相傳為公元五世紀初夏國王赫連勃重修。今存之塔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塔身為磚砌樓閣式建筑,塔身為方形,九層十一級,高53.9米。塔室為方開,門向東,內有四道拱券道通向四面??臻g以樓板鋪隔,有木梯可盤旋而登至頂層。極目遠眺,巍巍賀蘭山,綿綿黃河水,塞上江南景色盡收眼底。

玉泉寺鐵塔
玉泉寺鐵塔在湖北省當陽縣城西15公里的覆船山東麓玉泉寺門前,全稱“如來舍利寶塔”,又稱當陽鐵塔。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由玉泉寺僧務本禪師領工鑄建,它是我國目前最高(七丈十三層)、最重(十萬六千六百斤)和保存最完整的鐵塔。鐵塔上鑄有2279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地宮中有大批珍貴文物,除佛牙舍利和舍利子外,還發現了唐代鎏金菩薩、大石函、影青蓮瓣高足供養瓷爐及宋代小石函、水晶珠、鐵鎖鏈等。

齊云塔
齊云塔位于河南洛陽白馬寺東200米的齊云塔院內,又稱釋迦舍利塔,為中國第一古塔。相傳建于公元69年,即白馬寺建寺的第二年,至今有1900余年歷史。塔為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磚塔。塔身上下十三層,通高53米,塔內中空,有踏窩可攀登而上。塔的第十層向南有門,俗稱“南天門”。出南天門,由塔外再向上三層,可直達塔頂。

九頂塔
九頂塔位于濟南靈鷲山九塔寺內,建于唐代,高13.3米,基呈八角形,單層磚塔,為水磨對縫砌筑而成。檐疊澀向外挑出17層,又疊收進16層,基、身、檐均呈凹形曲線,異常柔和。塔的剎部結構處理奇異,在塔檐上端各隅角處,筑有方形3層小塔8座,高2.84米,中央筑有中心塔,高5.33米,形成塔林式塔頂,故名九頂塔。塔身南面距地高3.1米處,辟一拱門,內為佛室,室內雕一佛工羅漢,并有殘存壁畫。

虎丘塔
虎丘塔,位于蘇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就葬其父(闔閭)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簡稱虎丘。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⑶鹚亲彼鈨A斜2.34米,塔身最大傾斜度為3度59分,虎丘斜塔也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

遼陽白塔
遼陽白塔坐落于遼陽中華大街北側,塔高七十一米,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結構,是東北地區最高的磚塔。建于金代大定年間(1161-1189年),是金世宗完顏雍為其母貞懿皇后李氏所建的垂慶寺塔的俗稱,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矶家源u雕的佛教圖案為飾。塔身八面都建有佛龕,龕內磚雕坐佛。塔頂有鐵剎桿、寶珠、相輪等。因塔身、塔檐的磚瓦上涂抹白灰,俗稱白塔。

天津薊縣白塔
天津薊縣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舊稱漁陽郡塔,遼清寧四年建。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筑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塔身南面設門,內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磚雕假門;四個側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五臺山大白塔
五臺山大白塔的全名為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內,實際上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臺山的一大標志,也是五臺山的象征。塔基為正方形,環周83.3米,通高75.3米。寶塔通體潔白,塔身狀如藻瓶,從底到頂,由粗而細,又由細而粗,再由粗而細,粗細相間,方圓搭配,造型優美。
進入現代社會以后,散落在中國廣袤大地上數以千計的古塔,在用途上逐漸超越了單純佛塔的限制,被賦予了更多的理性內容。許多古塔是風景名勝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山林園林增添了絢麗的色彩。還有一些著名的古塔,已成為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標志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