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為數字本身而言,“7”的功能與其他數字并無不同上來看,古人眼里的“7”則往往是一個特殊數字.....
在中國,“七”也帶有神秘色彩,人們常說:七是一個輪回,想想的確如此:如一周七天、天上有“七星”,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樂有“七音”,詩歌有七言、七絕、七律詩,人體有“七竅”,民間傳說有牛朗織女七月七夕鵲橋相會,古時人死后每七天為一祭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之后算完畢......“7”果真是個很神秘的數字,神秘得讓人不由得想去探尋一番。
農歷新年第一個月第七天為“人日”
中國農歷新年正月的第7天,即正月初七,古人定之為“人日”。
在傳統的節俗中,“7”所扮演的,就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角色。古人過春節,俗稱“過大年”,從正月初一到初七,都賦予了不同的節日含義。據晉董勛的《問禮俗》,從新年的第1天到第7天,分別是雞日、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人日。
將新年首月的第7天設為“人日”,最晚在魏晉時代已很盛行。晉代李充《登安仁峰銘》便稱,“正月七日,厥日為人;策我良駟,陟彼安仁。”
在新年的第7天,古人要吃用7種時鮮蔬菜做的“七寶羹”;制作類似小人形狀,時稱“人勝”的佩戴物。而人日最重要的活動之一是“登高”,此俗為何而來需再考,但“人往高處走”正代表“人日”里的一種愿望。“人日”即“人的節日”,古人將新年的第七天設為人日,在“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中或許能發現些秘密。
女媧在創造出人類之前先造出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動物,從第1天至第6天,分別創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到第七天才完成了造人計劃,遂將這天設為人類自己的節日。
雖然女媧造人僅僅是傳說,但巧合的是,在西方的神話里人類的誕生同樣與“7”相關。不同的是,在西方“創世造人”傳說里,人是上帝在第6天造出來的,比女媧早1天。而第7天上帝休息,西方的一周7天,據說由此而來。
結合中外造人的傳說,設新年第7天為人日或許正是古人對人口增殖的期盼,因為這里的“7”已包含有“生”的意味。
農歷第七個月的第七天為“七夕節”
農歷七月的第7天,即七月初七,在古人眼里是又一個特殊的日子。七月的第7天是中國傳統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傳說在這一天,戀愛中的男青年牛郎和女青年織女將會相聚,此即漢應劭《風俗通義》中所說:“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為何牛郎織女只能在七月的第7天相會?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云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后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會。”
據說,民間還有另一版本的傳說,原來天帝本意是讓牛郎織女“7天相會一次”,結果傳話的烏鴉聽錯了,弄成了七月份的第7天才能相會一次。在此故事的基礎上,隨后還演繹出了“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但這個節俗卻無法得到現代天文學上的解釋。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的任一節氣,都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位置而定的,有明確的坐標意義。而七夕節,除與月亮勉強有點關系外,與其他天體均無天文學上的關系。
那么,惟一的解釋是古人覺得“7”與其他數字不一樣,由此形成了“敬7”心理,一年中的第7個月的第7天因為顯得頗為神奇,促使了七夕節的誕生。
七夕節是中國僅有的幾個純陰歷節日之一,因為節日的主角是女性,故又被稱為“女節”或“女兒節”,也被視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
進一步分析,七夕節的原始意義應與人類生殖繁衍祈愿有關。漢魏時起,女子便有在七夕節這天晚上乞子、乞姻緣的風俗。晉周處《風土記》記載,時女子在七月七日:“守夜者咸懷私愿”。
“七”之三卦
《周易》中“七”為天數,曾在三個卦爻中出現過。第二十四卦“復”:世間萬物具有多樣性,并不是單一而孤獨的存在。
萬物之間獨立發展,而又息息相關。這些發展性和關聯性使得人類通過規律去發掘世界的奧秘,各種神秘的現象亦有了科學合理的解釋。“復”作為規律的根本性,對人與自然間的平衡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性。正是對應著先前所說的“七日發展”之說。
第五十一卦“震”:“勿逐,七日得”。意思就是不用追尋,七日之后便將失而復得。七數乃是至陽之數,乃是陽氣之精華。萬物向陽而生,蓬勃而展,因此“七”是為九五之陽。
第六十三卦“既濟”:水火既濟盛極將衰。大自然是一個平衡的天平,陰盛而陽衰,陽盛而陰衰,陰陽相合,剛柔并濟,是以萬物得以發展長久。是以人類應順應自然,切勿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否則終將反噬自身,事倍功半。
《周易》中的“七”卦體系,意在探索世間事物,萬物有始亦有終,這是一個從始到終、周而復始的全過程,透過“七”之變數展示了事物的發展規律,亦是宇宙間自然運動的生長規律,是一個美好的生命過程。
人死后第7天要祭奠“做七”
在古代喪俗中,數字“7”同樣十分神秘。至今,民間在親人亡故后都有“做七”的風俗。所謂“做七”,就是在人死后,從第7天起,親屬每隔7天設齋會祭奠一次,前后7次,“七七四十九天”結束。
民俗學上的解釋認為,這與“轉世”傳說有關。按照迷信的說法,人死后7天就會轉生,每7天為一期,期滿后會再降生,所以死后第7天要為亡者設立靈座。
若第一期后未得生緣,則要再等一期,如此這般,7期為限,49天后除靈。還有一種迷信說法是,亡魂通往陰間的路上有層層關卡,每過7天要過一道關口。為亡者“做七”,實是為了護衛其順利到達陰間,免做孤魂野鬼。在第5個“七日”,亡者最受累,所以又以“做五七”最為隆重。
從“做七”的喪俗中可以發現,這里的數字“7”充滿了悲情,與“人日”、“七夕”中的數字“7”所關聯的“生”、喜慶的氣氛剛好相反。
古代早期,“7”在喪俗中的身份很尊貴。《禮記·王制》中有這樣的說法:“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而其他人死后則不能使用這種禮儀。為什么天子的喪禮規定7天停放靈柩,7月下葬時,人們認為“7”是“王者”的代表。
古代帝王祭祀先祖一般設“七廟”,即《禮記·王制》所謂:“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也從側面折射出先秦帝王家對“7”的敬重。
“7日節律”究竟是什么?
西方近代才發現人體生物鐘,而我國二千五百年前的《黃帝內經》里就已經詳細地描述了人體生理、病理的晝夜節律、七日節律、四季節律、年節律、六十年節律、三百六十年節律。
就以七日節律來說,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就寫道,如果外感風寒,即使不治療,只要不發生合并癥或并發癥,一般7天就可以自行痊愈,如果7天不好,病程就會延至7的倍數,14天或21天,這種規律被稱為七日節律。
動物和人的懷孕周期都是7的倍數
雞孵蛋:7X3=21天
貓懷孕:7X9=63天
兔子懷孕:7X4=28天
老虎懷孕:7X15=105天
人類懷孕:7X40=280天
7日節律如何形成?它是受太陽和月亮的共同作用形成的,陰歷(中國傳統日歷)一個月有28天,一個月存在四次潮汐,28除以4就是7天,因為人類祖先來自海洋,人體大部分是由水組成,所以人體7日節律,也可以看成是潮汐律,這就是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