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國的信陵君
魏無忌,即信陵君,魏國國君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戰國末期魏國名將。
魏無忌為人仁愛寬厚,禮賢下士,士人因而爭相前往歸附于他,最高峰時門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當時的魏無忌威名遠揚,各諸侯國連續十多年都不敢動兵侵犯魏國。
魏無忌主持合縱攻秦,以上將軍職率韓、趙、魏、楚、燕五國聯軍大敗秦蒙驁軍,在戰國后期關東六國合縱抗秦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魏無忌曾與其門客著《魏公子兵法》,已佚。
2、齊國的孟嘗君
田文,即孟嘗君。媯姓田氏,名文,又稱文子、薛文、薛公。戰國時齊國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人。父親靖郭君田嬰子,祖父齊威王。
后得父賞識令主持家務,廣羅賓客,名聲聞于諸侯。父死襲封于薛。食客數千人,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雞鳴狗盜之徒,無貧貴賤,皆招致之。齊湣王時,任齊相,采取遠交近攻策略,聯合韓、魏攻楚、燕。齊湣王十七年,田文任魏相,發兵聯合燕、趙攻齊。
3、趙國的平原君
趙勝,即平原君,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趙國貴族。
趙勝于趙惠文王及孝成王時為相,曾三次離開相職,又三次復職。秦軍圍困邯鄲,為求外援,趙勝帶領門客赴楚,經過他與賓客毛遂力爭,楚答應出兵相救,實現了楚趙合縱。他又連續多次派使求救于魏。在邯鄲受秦軍圍攻最危急之時,盡散家財,犒賞士卒,招募到敢死之士3000人,由李同率領沖擊秦軍,迫使秦軍后退30里,解除邯鄲之圍。事后,虞卿欲為趙勝請封,趙勝聽從公孫龍勸告,予以拒絕。
趙勝在當時名聲頗大,《荀子·臣道》將其與伊尹、箕子、比干、伍子胥相提并論,認為他是能“解國之大患,除國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國”的社稷之臣。司馬遷也稱他為“翩翩濁世之佳公子”。
4、楚國的春申君
春申君,本名黃歇,楚人(潢川人),楚國大臣,曾任楚相。黃歇游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賜其淮河以北十二縣,封為春申君。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并稱為"戰國四公子"。春申君明智忠信,寬厚愛人,以禮賢下士、招致賓客、輔佐治國而聞于世。頃襄王時,秦昭王派大將白起帶兵打敗韓國和魏國后,聯合韓、魏兩國共同討伐楚國,形勢危急,秦襄王派能言善辯的春申君出使秦國,說服秦昭王退兵。頃襄王病重,春申君設計使留在秦國作為人質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國即位,即考烈王。在秦軍圍攻邯鄲時,春申君帶兵救援,后又為楚北伐滅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