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觀夜櫻,夏望繁星,
秋賞滿月,冬會初雪,
歷來是古人四時賞心樂事所在。
古人冬日的15件雅事,
與你一起分享。
圍爐話俗常
仲冬漸至,萬物訴寒。
圍爐,便成為一方溫柔的堅守。
當爐火升騰成為一種對抗現實的儀式,
外面的世界便被熱氣騰騰所虛化,
眼下的周遭也能獲得由身及心的安妥。
晴窗待雪,圍爐而坐。
烹雪煮香茗
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
一毫無復關心事,不枉人間住百年。
——宋·陸游《雪后煎茶》
下雪天最風雅的事,
莫過于約三五好友,煮雪烹茶。
雪色極凈,茶色極清,
一抹潔白晶瑩的雪色,
加上一盞沁人心脾的清香,
是一種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
明初的一位叫釋妙聲的僧人,
就曾為煮雪之趣寫過這么一段詩:
“禪客嗜春茶,銅瓶煮雪花。
掃從松上落,坐向竹邊夸。”
靜聽汩汩水沸,手捧一盞清茶,
閑談人間百事,忘卻世間煩擾。
佛手清供上
正值凜冬,百卉凋殘,
難免有枯寂之感,古代文人,
就會以水仙、臘梅、佛手等為清供,
令滿室生雅,人心生清歡。
清供,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束鮮花,或一把干花,
只要喜歡,就可置于案頭桌上,
讓眼目增明,神骨俱清,
治愈塵俗。
沐手焚幽香
清供之香取于花果,
而熏香之樂,
更是古人不可多得的雅趣。
冬夜無邊,一爐香氣裊裊不盡,
可寄情生活的美好,
亦可遇見可愛的靈魂。
縷縷幽香繞入鼻息,
越是寒重,可是因為有了
這一爐暖香,再冷的日子,
也有回味不盡的情意暖暖。
歲余讀書時
冬夜讀書,是很有情趣的,
關上門窗,一室靜謐,
呷一口茶香,捧一卷書。
這時候你在讀什么書,
其實都沒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去享受這份靜逸的感覺,
去感受這刻安靜的時光。
如果人生中,有什么記憶
可以不思量、自難忘的話,
那么除了最深入骨髓的思戀,
也就只有這沁人心脾的寧靜了。
獨坐觀靜心
唐代詩人賈島喜歡雪夜靜坐,
他曾寫過:
“僧同雪夜坐,雁向草堂聞”,
寥寥幾筆,山寺、禿樹、
清水寒流、僧人、雪夜,
呈現在同一個空間和緯度。
清淡素樸,清瘦寒涼,
讀來有一種涼慢慢侵肌入骨。
獨坐靜關心,
頓覺化日舒長,曠然忘所在,
不為世事所憂慮,悠哉游哉。
夜臥聽竹蕭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唐·白居易《夜雪》
飛雪有聲,惟在竹間最雅。
山窗寒夜,時聽雪灑竹林,
淅瀝蕭蕭,連翩瑟瑟,聲韻悠然。
忽爾逥風交急,折竹一聲,
使人寒氈增冷。
茫茫世界,聽細細雪落。
在萬物自在從容的節律中,
感受內心的平和與寧靜。
踏雪尋梅嬌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去,禽窺素艷來。
——唐·齊己《早梅》
萬木凋零的冷冬,
獨有梅花煥發了生機。
踏雪尋梅時,有梅雪交映,
既有雪色之透白,又有梅花之清香,
是一件非常有詩意的事情。
山村鄉野一片皚皚深雪中,
一枝紅梅傲然開放。
雪掩孤村,苔枝綴玉,
梅花幽香,隨風輕輕飄蕩,
那素雅姿態連鳥兒
都忍不住偷偷探看。
負暄暖欲睡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
——唐·白居易《負冬日》
冬天暖陽,是稀有之珍寶。
坐于庭院一隅,背靠著椅背,
瞇縫著雙眼,享受這難得的靜謐。
柔暖的日光,
讓人仿佛醉在醇醪佳釀之中。
前所未有的放松,
沒有牽掛、忘卻憂愁,
身心都已融入遙遠的碧空。
比冬日陽光更稀有的,
是去感受它的心情。
若沒有一個好的心情,
再美的東西也形同虛設。
而心若靜好,則處處皆是美好。
溫酒小酌夜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唐·白居易《問劉十九》
冬日的特點在于它的寒冷,
但事有兩面,寒冷的氣溫
有時也能更突出一些溫暖的事物。
冬日與好友相聚,
應當取一壇陳年美酒,
置于爐上溫熱,任其滿屋飄香。
舉杯相碰,促膝談歡。
窗外是清寒世界,
屋內是溫暖人間,
這大概就是冬日最浪漫的事了吧!
獨釣寒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古時候,就是有一些偏執風骨的人,
喜歡做些別人不做的事情。
比如獨自在江心垂釣的老翁。
湖面大雪紛飛,山中飛鳥絕跡,
路上不見行人蹤影,他披戴著蓑笠,
坐于舟中,任憑風吹雪打,
獨享垂釣之樂。
駕舟游湖去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明·張岱《湖心亭看雪》節選
雪后的西湖,
就像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卷軸。
湖面上冰花一片彌漫,
天與云與山與水,
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
只有一道長堤的痕跡,
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一葉小舟,
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
佳人塑雪獅
瑤花飛處憶瑤姬,一日傾杯十二時。
青玉案前呵凍手,推窗自塑雪獅兒。
——宋·胡仲弓《宮詞》
現代人一到下雪最愛的便是堆雪人,
而在宋代,更流行在雪天堆“獅子”。
王沂孫的《聲聲慢·催雪》中
訴說了冬日時女子對堆雪獅的企盼
“彩索金鈴,佳人等塑獅兒。”
宋代著作《八聲甘州》中
則最早記錄了當年雪地的場景:
“甚花間、兒女笑盈盈,人添雪獅成。”
清居有余閑
四時各有秩序,人亦如此,
熙熙攘攘暫且放下,
于冬日,存一顆素心,
享受難得的閑暇。
清居家中,
一道門攔住喧囂和寒風,
睡到自然醒,吃喜歡的美食,
“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
偶爾的小慵懶,撫慰冬寒。
九九消寒圖
古人常道:“九九盡,春已歸。”
在傳統中國人的觀念里,
“九”為極數,
是為最大、最多、最長久,
九個“九”則更是一個至極至高的數。
為了挨過這漫漫冬季,
人們便想出了“九九消寒圖”
這一方法來消磨時間。
在紙上準備九個雙鉤空心字,
從右往左,依次寫上: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每個字都是九畫,
每過一日,便添上一筆。
女孩子們玩得也精巧,
在窗前貼素梅一枝,
枝上嵌著九朵梅花,
每朵梅花上又有九瓣花瓣。
晨起梳妝時,
便用胭脂染上一瓣。
每添一筆,每染一瓣,
都藏著人們對于美好春天的向往。
路途漫漫,終有一歸。
冬日雅事,從容過冬。
從古至今,冰天雪地,
從來凍不住火熱的心。
只因疾風知勁草,大雪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