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坊地處閩西北的崇山峻嶺之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類的智慧,造就了這樣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四周群山環繞,良田萬頃,構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距清流縣城50余公里的大豐山下、九龍湖畔,是客家人聚居的山區小鎮?,F存古建筑除少部分為明代建筑外,其余多為清代建筑,且連片分布,街巷井然,可稱為閩西北明清村落建筑的“活化石”。
賴坊肇基于宋代。據賴坊賴氏族譜記載: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賴一郎公與其弟九郎公從該縣沙蕪出發尋找丟失的母豬,一路走來,迤邐尋至后龍山下,找到了已經產崽的母豬,見母豬和十幾只豬崽只只肥碩精壯,兄弟二人好生歡喜。又見此地地脈深厚,氣望軒闊,是一處聚佳地,便相約舉家遷于此,卜居水東,繁衍耕織,世代相傳至今已有三十余代。至明代,賴坊已形成“居民據而為鄉落,于坊里相望,室廬相接,雞犬相聞,庶已哉”的富庶之鄉。迨至清代晚期,賴坊已戶列三百余煙,一千五百余人,除一家為黃姓外,余者皆為賴姓,血緣關系緊密且傳承有序,是客家民系賴氏一門中較為完整的支脈。
賴坊現存明清古建筑近50處,建筑總面積在2.5萬平方米以上。村內的房屋格局,以宗祠為中心,聚族而居,高低錯落又尊卑有序。宗教、文化、商業、交通、防衛等其他附屬建筑服從于村落的整體要求,形成支脈清晰,縱橫交錯的有機組合。而建筑本身精美與樸素的造型,色彩與整體的形象,則來自賴坊人自信而獨特的美學意念。布局簡潔,造型精美,均為磚木結構,整體素雅端莊。民居以天井為中心,營造出“四水歸堂”的格局。而建筑局部的精雕細刻,是整座建筑的華彩樂章。那些附著在牌坊、石獅、石鼓、門罩、梁柱等處的磚、石、木“三雕”藝術,真實傳神。
在古民居群落中,“彩映庚”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位于文昌溪岸,門前碧水如帶,屋后煙火萬家,隔溪遠眺,青山如屏,是客家人崇山敬水、卜吉而居的范例。彩映庚為合院式民居建筑,由大門、中廳、正廳、廂屋、護厝等組成,體量小巧的“三雕”十分精美,是封建社會晚期沒落文人的畫心之作。
“彩映庚”三字被鐫刻在門樓門額上方,因上涂鐵銹砂而呈鐵銹紅色?!安省薄坝场倍?,一“名”一“動”,組成一修飾性詞組,主要的注腳在一個“庚”字。庚在方位上指西方,五行里屬金,陰陽學里為陽。當地鄉賢將“彩映庚”三字解讀為“祥光異彩映照在朝西開的門第上,五谷豐登且多金”。如此多的美好愿望濃縮在三個字中,且翰墨飄香、古雅靈動,這種點石成金的文字造詣,令今人嘆服。
在古民居中,木雕藝術的美很大一部分體現在花窗上。木雕工匠們利用剔花、鏤刻、圓雕、透雕等技藝手段,刻畫描摹出戲劇故事、神話傳說、瑞獸珍禽、奇花異木等題材;采用諧音、借喻、隱喻等修飾手法,表現出祈求家族和睦、人丁興旺、福祿壽喜的良好愿望。彩映庚同樣不例外,其左廂房的一扇花窗,由猴子和鹿兩種動物構成畫面的主體圖案。畫面上方,兩只猴子攀緣在樹上,一猴伸出猿臂,用一根棍子襲擾懸掛在樹丫頂端的蜂窩,一猴坐枝旁觀,一時間,蜂群鼓喧,四處飛散,搗亂者眼眉翹笑,玩態憨癡,旁觀者以手捂頭,作躲避狀。畫面下方,三只靈鹿立于巖松之下,中間一鹿口銜靈芝,形態安詳。畫面上方的“蜂”與“猴”諧音“封侯”之意,下方的“靈鹿獻瑞”是道教題材中常用的內容,由此構成“封侯獻瑞”的吉祥祝福。整個花窗的藝術造型活潑生動,張力十足,古代民間藝術家的創造力令人贊嘆。
賴坊古村只有一座象征性的城門樓,名叫“鎮安門”。除各居戶相互連接的外圍村墻,外再沒有其他防御設施。奇的是,賴坊肇基近千年來卻鮮有匪患騷擾的記錄。相傳民國初年,清流悍匪溫保正率百余匪徒匿于后龍山密林中,望見村中街巷繁密曲折、形如迷宮,逡巡幾日未敢下山,后趁夜黑遁去。賴坊街巷這種迷宮般的設計,據說是賴坊七世祖賴五義參照江西贛州老城街巷特點,再根據賴坊自身的山水地理形勢而獨創。這種因地制宜的實用性與防盜御患的具體功能相結合的完美典范,是賴坊古村最為人樂道的地方。
賴坊的民居建筑及雕刻藝術,在福建鄉土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建筑在提供給我們一種差異性的美學感受的同時也賦予了更多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時代內涵。至于如何解讀,就要考驗每個到訪者的眼光和文化涵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