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遼州古閣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豐富價值,與鄉村的古樹、古井、古寺廟、古戲臺、古道、古宅、古墻等遺存一樣,陪伴著遼州人的朝朝暮暮。古閣所在的村落及其街區,則承載著遼州人由來已久的文化傳統,是人們生活空間和精神天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閣作為村莊的地標建筑,與今天各大城市標新立異的地標建筑并不完全相同。后者最大訴求是強調“我”的存在,因而大都擁有能夠吸引眼球的高、大、奇的外觀,力圖顯示比其他城市的地標建筑更高、更大、更奇。聳立在鄉野中的古閣,雖然也有彰顯村莊存在的功能,但它的主要功能是為村民服務,守護一方水土、為村民祈福。所以,古閣在當地村民的心中不是物質化的建筑,而是能與他們心靈相通的生命體。
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村民對古閣,從籌款、選址到看風水、修建的整個過程,都是充滿敬畏與神圣感的。這個過程是將全村村民的資源和希冀進行整合、集聚再生的過程。古閣從建成的那天起就成為村莊的一員,并隨著村莊的發展而成長。年深日久,古閣凝聚著這個村莊的精神,成了這個村莊經歷諸多滄桑變遷的見證。
城市標志性建筑追求的是更高、更大、更奇,而山西遼州古閣則是讓人感覺更神圣、更肅敬、更有文化內涵。要讀懂這些無聲勝有聲、有著古老生命的古閣,并與其對話,對于被現代社會格式化的人而言,是一個挑戰。
古閣代表著一方生民的精神高度和信仰高度,這個高度是我們今天逐漸失去并且難以理解的高度。這些具有這種特殊高度的古閣與代表城市高度的摩天大樓不同。也許有人認為,承載信仰的遼州古閣只是古代物質匱乏、百姓期望以精神來彌補物質不足的產物而已。如果我們能夠放下現代社會物質主義的傲慢,回到那個時代,我們便會發現,遼州古閣恰恰是當地經濟富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古閣建筑的規模、精美程度,往往就是這個地方富裕程度的體現。
遼州古閣大都承擔了廟宇的功能,閣中一般供奉著代表儒家大義的關公、佛家大慈悲的觀音、道家大德的真武大帝等神像。閣樓供奉關公,代表的是中華民族把忠義愛國看成比生命更珍貴的精神追求;供奉佛家的觀音,代表的是中華民族普度眾生利他的慈悲之心;供奉道家的真武大帝,代表的是中華民族道法自然的生命觀,期望生命達到天人合一大境界的理想。這些信仰相對于今天物質主義、金錢崇拜而言,恰恰是超凡拔俗的。
我們今天用現代技術建設的城市往往是千城一面、毫無特色的,而散布于古遼州的二百多座古閣,則是百村不同閣,閣閣有個性,閣閣有特色。為什么幾百年前在山溝里留下的古閣沒有重樣的?其秘訣就在于,這些古閣是遵循自然之道建成的。決定一個地方的古閣要成為什么樣子,不僅包括風水的講究、當地村民對閣的功能需求,還有古閣所在地理位置的要求、當地文化風俗的特色、當地特有的材料和氣候條件等。
一座古閣由以上諸多因素綜合而成,因此它一定是唯一的,而今天的城市和建筑是工業社會追求效率語境下標準化復制的產物。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我們往往喜歡把承載著悠久歷史、厚重文化、精美藝術、古老生命的古建筑拆掉,在空出來的土地上建毫無美感、缺乏生命活力的建筑。
古閣是遼州具有獨特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從這個意義上講,遼州古閣作為山西晉中一帶獨特的古老建筑,有其獨特的價值,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珍惜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