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按照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將不可移動文物劃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下簡稱“國保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等不同種類和保護級別,實行分級管理。
第六批國保單位長治玉皇觀五鳳樓 圖/文博圈
“文物保護單位”制度是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的一項基本制度,自1956年實施以來,有效保護了大批文物資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三普”)共登記766722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具有較大價值的文化遺產被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稱“國保”)。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牌
國務院分別于1961年3月、1982年2月、1988年1月、1996年11月、2001年6月(后增補三次)、2006年5月(后增補一次)、2013年5月(后增補一次)、2019年10月,公布了八批國保單位。截止目前,我國國保單位總數達到5058處(不包括港澳臺地區)。
數量
國保單位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均有分布,數量排名第一的山西以538處(含跨區域),相當于排名后十位的總和,比排名第二位的河南多109處。
山西共11個地市均分布國保單位,其中,山西運城達103處,為數量最多的地級市,其后是長治74處、晉城72處、晉中70處、臨汾54處、呂梁39處、太原38處、忻州37處、大同32處(含跨縣一處)、陽泉11處、朔州6處,跨區域2處。
第五批國保單位長治觀音堂圖/文博圈
大同是唯一從第一批至第八批名單中都有國保單位的地市,另外,朔州雖國保單位少,但是其區域內的應縣木塔卻全世界聞名。
山西現有國保單位以古建筑最多,總計398處,其后依次是古遺址47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5處,古建筑及歷史紀念建筑物23處,古墓葬20處,石窟寺及石刻17處,其他8處。
山西省是現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山西省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數量達1848處,單體古建筑可能達三十多萬處,其中國保單位420處,約占全國古建筑國保單位的五分之一,占本省國保單位總數的五分之四。山西古建筑不僅數量豐富,其年代之久遠更是其他省份無法比擬的。
第一批國保單位忻州五臺縣南禪寺 圖/馬蜂窩
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均位于山西省,五臺縣南禪寺大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
另外,還有五臺縣佛光寺東大殿、平順縣天臺庵、芮城縣廣仁王廟等三座唐代木構建筑。
山西之所以能保存如此之多的古建筑,主要得益于山西是中華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佛教興盛之地,受到大規模的戰亂侵擾較少,晉商的巨額財富為大型建筑群落提供了資金保障,干燥的氣候條件有利于古建筑留存,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文物保護工作高度重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