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藥,就不得不提到各式各樣的中藥名字。古人們在為中藥起名上,可謂是智計百出:
有的以顏色命名,如白芷、翠衣、紅景天;
有的以外形命名,如人參、牛膝、馬兜鈴;
有的以產地來命名,如茯苓、防風、蘇合香;
還有的以味道來命名,如細辛、甘草、五味子.....
既展現出中藥的特點,又體現了中文的美感,讀起來瑯瑯上口,還通過取類比象,令人僅憑名字便能遐想出藥物的特性與由來,體味到命名的真意。
今天,小編準備了十個好聽又有趣的中藥名,讓我們一起去領略中藥之韻、中文之美。
【注:文中藥方及藥材特性均來自于古籍與網絡,個體體質不同,不可隨意服用治療,如有不適請及時規范就醫。】
【01】青黛
青黛,又名黛青、藍露、靛花。是用馬藍、蓼藍或菘藍的莖葉加工后制作成的粉末、顆粒或團塊。
制作好的青黛是非常細膩的深藍色粉末,輕盈、蓬松,既可內服用于清熱解毒、涼血瀉火,也可外敷治療蟲蟻咬傷、瘡口腫瘍。
當然除了藥用外,它最廣為人知的功用是畫眉。連《本草綱目》都說:“黛,眉色也。……滅去眉毛,以此代之,故謂之黛。”
古時的姑娘們晨起梳妝,用調和好的青黛塊略微沾水,細細攬鏡勾眉:從眉頭至眉中漸轉深濃,勾到眉尾慢慢變得輕柔、渺淡...
黛眉配著杏眼,就像詩詞里的“青山遠黛多嫵媚,近水含煙意朦朧”“黛色淺深山遠近,碧煙濃淡樹高低”在眉目間翩然流轉,多的是言不盡的風流寫意,道不完的欲說還休。
【02】半夏
半夏,是植物半夏草的塊莖。采挖后去除外皮和須根,洗凈后曬干,會變成一種略帶淺黃的白色圓球形固體。
半夏性溫,能化痰祛濕,止嘔消痞,《神農本草經》說它擅治“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是一味日常常用的中草藥材。
《禮記·月令》記載:“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故名”。是說半夏的塊莖通常在仲夏時節成熟,此時夏天剛至一半,于是命名為“半夏”。
有些中藥啊,就像是帶著記錄時節的使命而生的,當半夏成熟時,夏天也恰巧過半了。
【03】紫蘇
據說,紫蘇原本叫“紫舒”。
神醫華佗曾用它救治了一群中毒的村民,當地人為了紀念這種草藥,便起名為“紫舒”。后來李時珍根據它的藥性:“蘇性舒暢,行氣和血,故謂之蘇”,這才將舒改為了蘇。
紫蘇全身是寶。紫蘇葉可以鎮痛解毒、發汗止咳;紫蘇梗能平氣安胎;紫蘇子能祛痰平喘、潤腸降氣;紫蘇的種子還可以榨油食用,且具有防腐的功效。
廣東的媽媽們還喜歡做燜鴨的時候放上一大把紫蘇葉,紫蘇香混著鴨肉油脂的葷香,意外地和諧,暑濕天里吃上一些,最是化濕養胃、清熱補虛了。
有人說紫蘇因外表其貌不揚,所以花語是“平凡”。但誰又能說,這樣深入我們日常生活肌理中的平凡,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偉大呢?
【04】連翹
連翹,本是一種花。花瓣細長,四片一朵,星星點點開滿枝頭,嬌黃嫩柔,頗為可愛。
而中藥里的連翹,指的卻是連翹曬干后的果實。
初初讀來,很是奇怪:為何果與花竟同名?直到翻出《圖經本草》,里面說“其實似蓮作房,翹出眾草,故名。”
原來是古人認為連翹果的形狀像蓮花結的蓮蓬,又長得直立立、俏生生的,翹出枝頭,仿佛鶴立雞群,故而延用了連翹這個名字。
我想,連翹這種草藥,內心一定擁有自己的小驕傲吧!這拼命想出頭的心思,被古時的大夫們所洞察,將它與金銀花搭配入藥,成為了我們家中常備的“雙黃連口服液”和“維C銀翹片”。每年流感季,它們總在一線奮勇作戰,是當之無愧的“個中翹楚”呢!
【05】竹瀝
總覺得,竹瀝這個名字自帶音樂功能。
僅僅是念起,就感覺眼前出現了萬畝竹林,郁郁蔥蔥,偶有雨滴落下,輕拍竹葉,泠泠作響,此起彼伏交織成曼妙的樂章。
但中草藥的竹瀝,不是雨滴竹梢,而是竹子的汁液。
新鮮的淡竹砍去枝葉,去掉竹節,劈開架起,用柴火烘烤中部,等兩端慢慢有透明的汁液一滴一滴落下,便用器皿收集起來。既能“清心火,降肝火,”也能“治牙痛,明眼目,化痰止渴,解熱除煩。”
竹瀝,其實源自于古人制藥時的步驟。當他們守在炭火前,等待竹液聲聲滴落,心里卻遐想著遠方的一場煙雨與竹海。心中的詩意落地成花,才誕生了竹瀝這樣動聽的名字吧!
【06】江蘺
江蘺,是一種藻類植物。一般生長在水質清澈、風平浪靜的水域中。《本草綱目》中也記載它“蘺草生江中,故曰江蘺是也。”
它通體紅褐色或紫綠色,飄在砂礫中,隨手一撈便能撈出一長串。就像是江水中自行長出的籬笆,身姿輕軟,隨著水波飄飄搖搖,宛若浮萍。曬干后直接煮水服用,便能清腸熱、止腹瀉。
最初聽聞時,以為江蘺寫作“將離”。就如這浮藻的形態一般,出生便注定了要與江河湖海分離,將自己的命運背在身上,匆匆走向遠方,開啟自己短暫又光輝的一生。
【07】款冬花
款冬花的外表與菊花肖似,但它是從根部直接長出來的,有點像從土里冒出的蘑菇,卻頂著菊花的腦袋。
款冬,款待冬天,一聽便知這是在冬天才會開放的花。而且它開放的時節,是最最寒冷的十二月,從堅硬的凍土層中卓然而出,傲視冰雪,所以又被稱為“鉆凍”。
《本草便讀》曰:“款冬花,百草中,唯此不顧冰雪最先春也...雖雪積冰堅,其花獨艷。”
當然,絕的還有功效:“主咳逆上氣、善喘、喉痹、諸驚癇、寒熱邪氣“,是止咳化痰的小能手!
不是所有植物都有直面寒冬的勇氣。款冬花,將無畏寫進生命,將勇敢刻入靈魂。
【08】半楓荷
半楓荷是一種“一樹兩葉”的植物。同一枝根莖上既有形似手掌狀的楓樹葉,也有卵狀橢圓,猶如荷葉的蕈樹葉,故而由此命名。
它的藥用價值極廣,從根、莖、枝、葉到樹皮和花蜜,又能治療外部的跌打損傷,還能泡酒內服,幫助舒筋活血、祛風除濕。
漫漫人生路,時光總是匆匆流過,從不為誰駐足。然而半楓荷,卻好似站在了時光與季節的間隙處,一半楓葉,一半荷葉,一半手握秋天,一半擁抱夏天,不必留戀過去,也不用憧憬未來,當下的時光,便是最好的時光。
【09】鳳凰衣
聽到鳳凰衣你會想到什么呢?鮮花?羽毛?某種好看的寶石?但其實,鳳凰衣是雞蛋殼內部的那層白膜。
起初聽到這個名字覺得很難想象,但了解之后又極為合理:古人曾認為雞是鳳凰的后代,而雞蛋殼中薄如蟬翼、潔白柔軟的胎衣,可不就是小鳳凰的衣衫么!
中醫里說它“性溫,味甘”,與麻黃、紫菀同服,可治久咳結氣;燒成灰后與豬脂調和外敷,可治小兒頭身諸瘡;與蛇蛻、蟬蛻等分研磨成末后,點入眼珠可治目翳.....真不愧“鳳凰衣”之名呀!
【10】夏天無
夏天無,是一種比較“叛逆”的植物。
大部分花花草草都順應著“生如夏花之燦爛”,但夏天無就如同它的名字,一到夏天就“查無此物”了。
它是伏生紫堇的塊莖。每年只有三月份開花,接著便會開啟“夏后莖枯,經冬不死,至春又生”的循環。塊莖又是它專門用來儲存養分的部位,能讓植物在漫長的夏秋冬中一直維系著生命,靜待來年的春生。
也因此,夏天無對于高血壓、腦瘤或腦栓塞所引發的偏癱都有極大的功效。
你看,錯過夏天又如何呢?由著自己的本性生長,終會迎來屬于自己的、最盛大的“綻放”。
其實一直以來,關于“中醫藥是否有用”的爭議始終存在。
許多人認為中醫藥很落后、太玄乎、沒有發展、也沒有科學依據,多是一些民間偏方,所以質疑它的功效和能力。
中醫藥之所以有爭議,是因為它們的效果無法清晰的量化,導致我們始終不能直觀地去理解它背后的思路與邏輯。
可即使這樣,中醫藥在流傳的這五千年間仍舊挽救了無數的生命,治愈了不計其數的病痛。就如同在第四屆世界中醫藥大會上,中方代表宣布的那樣:中醫不再需要西醫認可,中國的標準就是世界的標準。
愿中醫藥越來越好,也愿世間少些病痛,更多康健,更多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