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已經接近尾聲,龍年新春即將到來。作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神獸,龍自古被認為是最智慧和神秘的生物。在中國,龍主要是祥瑞的化身。
幾千年以來,龍被賦予了極高地位,對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有著巨大吸引力,那么中華兒女究竟為何如此鐘情“龍圖騰”呢?
龍圖騰的起源
首先,圖騰一詞并不是傳統的漢語詞匯,而是來源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totem”一詞,是清末著名學者嚴復先生翻譯過來的詞匯。
讓我們再回到龍圖騰這個話題上來。目前已知最早的龍圖騰是發掘于如今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遺址的“蚌殼龍”,這組蚌殼堆砌而成的龍圖案,與墓主人左手邊的蚌殼虎圖案交相輝映,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毫無疑問,龍圖騰源于中華文明,但關于龍圖騰起源的說法卻不盡相同。龍到底是什么?龍的原型又是什么呢?
01、胚胎說
該說法可以依據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其形狀似胚胎。
玉豬龍是一種半圓形的,有缺口的玉器。考古學家大多都將這種奇特的圖案稱之為龍,但是也有人認為是豬或者是蛇,甚至是熊。不管是哪一種動物,它的形狀和在母體中胚胎的樣子都是相差無幾的。
02、鱷魚說
這一學說雖然爭議頗多,但也并非毫無根據。
作為文化發源地的北方,在遠古乃至上古時期還是十分溫暖濕潤的,不僅有鱷魚,大象、犀牛等熱帶動物都曾在這里棲息繁衍。
《山海經》中記載的“狍鸮”,就和鱷魚的形象極為類似。在古代文獻中,“鼉龍”一詞經常出現,也就是今天幸存下來的揚子鱷。
濮陽作為五帝之一“顓頊”的帝都,當地部落在部落之間的文化交流中,將鱷魚圖騰推廣,也是很有可能的事。
鱷魚在北方的滅絕很可能也是龍出現十分重要的一個因素。由于古代繪畫技術的不成熟,文字傳播能力的限制,前人所描繪的一種滅絕生物很可能會被沒有見過的后人,進行不斷地想象和補充,從而形成了另外一種樣子。
03、融合說
這是近代學者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出的一種觀點,他認為龍是一種圖騰,并且只存在于圖騰中,是在以伏羲蛇圖騰為主體的基礎上,不斷添加其它部落圖騰的特征,形成了龍圖騰的樣子。
鹿部落的角,熊部落的臉,魚部落的鱗片,鱷魚部落的爪子,牛部落的耳朵,蛇部落的身體,雜糅在一起便形成了我們常規印象中的“龍”。
無論哪一種說法,都說明了龍圖騰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龍圖騰的意義
龍文化貫穿中華民族發展歷程,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以“龍的傳人”自稱,龍不僅是祥瑞的象征,更是我們幾千年來信仰、意志和精神的化身。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龍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征意義。首先,龍象征著君權與君主的威嚴,代表著帝王的權威和正統性;其次,龍被認為能夠掌管風雨,掌握水的力量,因此被當作帶來豐收和福祉的象征。
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它還被廣泛地運用到社會生活中。龍無處不在,器物的身上有它,服飾的紋路里有它,古建筑的細微處也有它。
而人們對于龍文化的創新傳承也從來沒有停止。
華美的龍圖騰形象深深扎根于華夏子民心中,成為與絢麗文明史一樣值得牢記的文化情懷,顯示了無與倫比的凝聚力、巨大的感召力和向心力。
作為東方神秘力量的象征,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們對龍及其社會影響力的了解,還可以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