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十二生肖之一,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蓬萊閣景區,尋覓中華瑰寶中的“龍元素”。
龍王宮
龍王宮供奉的是傳說中的四海龍王之首東海龍王敖廣。
古時候人們對龍王十分崇拜,不僅因為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而龍能呼風喚雨。所以古時候求雨和祭祀龍王就顯得非常重要。
早在唐代貞觀年間,人們就在丹崖山上建起了一座龍王廟。
不過那時候的龍王廟不在這里,而是在丹崖山的最頂端,就是如今蓬萊閣的位置。到了北宋嘉佑六年,登州郡守朱處約覺得龍王宮的位置瀕海臨風,景致很美,于是把龍王宮西遷,在龍王宮原址修建起巍峨壯觀的蓬萊閣供州人游覽。
“龍酬丹崖所期和風甘雨,王應東坡之禱翠阜重樓?!?/span>
這是龍王宮正殿兩側的對聯,上聯是說漁民們在丹崖山上供奉龍王,期望能得到它的保佑,海無颶風、漁民平安、風調雨順。下聯是說蘇東坡曾到登州任過知府,因看不到海市蜃樓而感到十分遺憾,于是向東海龍王做了祈禱,龍王體念蘇東坡的心情,沒想到龍王真的顯靈,第二天蘇東坡果然見到了海市。
正殿中間端坐的就是四海龍王之首——東海龍王敖廣。
在龍王身后繪有蒼松和壽桃吉祥圖案,象征著健康長壽。神龕上的大象馱瓶和獅子滾繡球圖案,寓意為吉祥平安和威震寰宇。香幾上還雕刻著暗八仙,有鐵拐李的寶葫蘆、漢鐘離的芭蕉扇、韓湘子的洞簫等,也都是民間的吉祥圖案,象征著平等自由,幸福安康。
他身邊兩側站立的是八位站官。
東邊第一位是巡海夜叉,第二位是千里眼,后面兩位是雷公和電母。西邊第一位站官是趕漁郎,他負責把海中的魚趕到一起供漁民捕獲。第二位是順風耳。第三位是風神婆,第四位是雨神。供奉這八位站官,寄托了百姓祈求風調雨順、出海平安的切實愿望。
后面是龍王宮的后殿。
這里面供奉著龍王和他的兩位夫人,他們身邊站立的是八名侍女。過去這里有龍王的木雕像和龍王出行的步輦、儀仗,是人們為了求雨所設的。
漁燈節
蓬萊沿海民俗,農歷正月十三為漁燈節,至今每年的這一天漁民們都敲鑼打鼓、鳴放鞭炮、載歌載舞,到海邊為龍王送燈。
龍王宮的建筑,是蓬萊閣眾多的古建筑當中,規格比較高的,這或許是源于,中華民族對于龍的,幾千年來的崇拜和古人,對龍王那種淳樸的敬畏和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