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神獸,象征著權力、尊榮、富貴和祥瑞。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有8000多年的歷史,還自豪地自稱為“龍的傳人”。
歲始辰龍、萬象更新,辰龍在十二生肖中最具民間影響力,深受百姓喜愛。2024年是甲辰龍年,杭州日報特別聯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點杭州近年來出土的“龍紋文物”,帶領大家走進“龍文物”世界。看,這一條條活靈活現的“龍”,正騰云駕霧、穿越時空,來到你面前!
1、南宋以后“龍形象”基本確定
喜歡逛博物館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年代越久遠的“龍文物”,與我們現在觀念中的“龍形象”差距越大,那時候的“龍形象”往往比較抽象。
從什么時候起,“龍文物”和大眾印象中的“龍形象”逐漸一致了呢?
“南宋以后就有了‘定式’。”杭州文物保護科技中心主任李迎拿起桌上的一件南宋陶龍紋瓦當,瓦當為泥質灰陶模樣,當徑15厘米、厚1.7厘米,外觀很完整。
“這件龍紋瓦當出土于嚴官巷,是2004年發掘的。南宋有一位畫家叫陳容,號所翁,他畫的龍被稱為‘所翁龍’,成為后人畫龍的典范。這件瓦當上的‘龍形象’就是較為典型的‘所翁龍’——外面是一圈回紋,中間是一條龍,三趾龍紋,呈騰躍狀,龍身下方裝飾綬帶紋……”李迎娓娓道來,嚴官巷位于杭州市上城區紫陽街道,2003年—2004年,為配合道路建設,市考古所對道路施工范圍內的地下埋藏文物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了南宋御街、殿址、圍墻等重要遺跡,“嚴官巷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南宋御街。在南宋時,御街是臨安城的中軸線,兩側分布著官署機構,出土龍紋瓦當合情合理,它也是探尋歷史的一個實物資料。”
桌上還有兩枚陶龍紋瓦當,粗看與嚴官巷出土的瓦當類似,細看又有差別。“這兩枚瓦當出土于清行宮,瓦當上面的龍和宋代的龍有點差別。看,這條龍龍頭居中、雙角上翹、眼睛圓睜……是正面、正臉的龍。”李迎說。據介紹,清行宮位于孤山南麓中部,南臨西湖,是清朝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時的住所。
市考古所分別于2008年和2009年在中山公園內先后3次對清行宮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勘探,發現了行宮主體部分,包括院墻墻基、頭宮門、垂花門遺址、楠木寢宮遺址、鷲香庭遺址、玉蘭館遺址等,以及后苑現存的“行宮八景”的部分園林建筑遺跡。
陳容畫的龍有分叉的龍角、圓睜的龍眼、張開的龍嘴、鋒利的牙齒、飛揚的龍須、尖銳的龍爪……陳容之后,龍的形象基本就確定下來了。李迎介紹,從南宋到元明清,我們看到的龍,多是在“所翁龍”的基礎上進行演繹的,從這幾件瓦當文物上我們也能窺見一二。
2、乾隆御賜青花龍紋筒形爐啟動修復
在杭州出土的這些“龍紋文物”中,除了龍紋瓦當,還有一類是龍紋瓷器,這就不得不提德壽宮遺址。
南宋德壽宮遺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區望江路北側,德壽宮所在地曾是秦檜舊邸,宋高宗后將它收回改筑新宮,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趙構傳位宋孝宗,退居德壽宮25年。
“德壽宮遺址的考古工作前后經歷了約20年,總共發掘了4次。這件高麗青瓷刻劃云龍紋繡墩出土于德壽宮遺址,它釉色青翠,釉層較光亮,上面的龍紋有龍鱗、有龍爪。高麗青瓷在當時是比較名貴的,從這里出土龍紋繡墩也是非常正常的。”李迎介紹。
還有一件寶貝是青花龍紋筒形爐,它的珍貴之處在于“為乾隆御賜”。
“這件青花龍紋筒形爐是在靈隱寺后山出土的,上面畫著兩條龍,兩條龍是對稱的,中間有字,這些字非常清晰——乾隆七年月日奉貢,勅賜云林禪寺羅漢殿,敬恕堂制。”李迎介紹。
“首先,它是乾隆七年供奉的,其次是給云林禪寺的,云林禪寺就是現在的靈隱寺,這說明是乾隆皇帝賜給靈隱寺的。‘敬恕堂’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是應該跟乾隆皇帝關系密切,這應該是乾隆皇帝委托敬恕堂定燒的,供奉在靈隱寺的羅漢殿。”李迎說。
有意思的是,考古所專家近期在拍賣會上發現了一件跟它一模一樣、但外形更完整的筒形爐。拍賣會官方資料如此介紹——
香爐身繪四爪雙龍紋,三矮足,束腰,上下兩道醬釉,為清早期典型制式。正中從右至左銘文:“乾隆七年月日奉貢,敕賜云林禪寺羅漢殿,敬恕堂制。”
“說明當時這筒形爐有一對。”李迎說,這件筒形爐是市考古所于2000年在靈隱寺后山考古發掘時發現的,文物是反映江南著名古剎靈隱寺歷史文化的重要遺存,彌足珍貴。日前,青花龍紋筒形爐修復工作也正式啟動,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