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這首《忙年歌》童謠十分形象地描繪了往昔的年俗和年味。追根溯源,春節(jié)在我國已延續(xù)了約三千年的時間。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春節(jié)習俗,隨著時光變遷、歷史流轉,也發(fā)生了諸多改變。穿越千年,重回古代,古人們在春節(jié)前都在忙些什么呢?
饋春盤
饋春盤,又名“五辛盤”,是一種風俗習慣。其內容是以性味屬“辛”的菜為主,取其諧音為“新”。因此,饋春盤就是指在立春日,人們將“五辛”(“五新”),即大蒜、小蒜、韭菜等五種食材匯集在一個大陶盤里,贈予親友并共同享用,寓意新一年的開始,吃這樣一場獨具特色的春宴,也叫做“咬春”。這一風俗始于晉代,包含了對親友最誠摯的祝福。后來,春盤逐漸演變?yōu)槲覀兗矣鲬魰缘摹按壕怼薄?/span>
祭灶神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古人的“祭灶日”。據(jù)說,每年的這天,灶王都要上天庭把各家的功過向玉皇大帝匯報。因此,古人們會在這天,用飴糖作為貢品為灶神送行,希望灶神向玉皇大帝多說好話,少說壞話,這樣被叫做“涂神口”。
購年貨
古代有這樣的習俗,從除夕到正月里,家里一般是不大動煙火的,基本上是吃年前準備好的食物,表示生活富足、連年有余。因此,春節(jié)前,就要準備好各種“年貨”。宋代《東京夢華錄·十二月》中就記載了汴京人民是如何采辦年貨:“近歲節(jié),市井皆印賣門神、鐘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賣干茄瓠、馬牙菜、膠牙餳之類,以備除夜之用?!?/span>
古人過年,有禮且有趣,隨著時光流逝,有的早已取消,有的還傳承至今。那些傳承至今的,必然是歷史沉淀的文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