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羅定市博物館與郁南縣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察組來到郁南宋桂、連灘等鎮進行南江古建筑考察,后寫出《嶺南流派,南江特色——南江古建筑考察報告》。2004年,云浮市文化局又組織市、縣、區博物館館長組成考察組,分別對新興、羅定、郁南、云安和云城境內的古建筑進行考察,并對南江和云浮地區的民居與古建筑有了初步的認知。1986年,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陸元鼎、魏彥鈞出版《廣東民居》一書,以潮汕和客家民居為主要內容,粵中(粵西)古民居建筑則簡略。2012年,香港民居學會二次組團到羅定考察,并寫出《羅定民居與古建及古跡》稿本。
近年,講到南江古建筑,大多會提到連灘鎮的光二大屋,其實,這是個特殊環境下建造的建筑,未能完全代表和凸顯南江古建筑特色,倒是被評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大灣古建筑群,更能凸顯南江民居古建筑的特色。
《廣東民居》一書提到的粵中(粵西)古民居建筑,僅為竹筒屋和明字屋兩種。竹筒屋多見于高要往東地區,所謂明字屋是單間居屋。羅定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素龍大甲馬河邊興洲民居,可作為單元民居的代表。興洲民居為清代建筑,座東北向西南,方型,面闊8.6米,進深8.9米,面積76.5平方米,懸山頂,灰塑博古脊,泥磚墻,紅石夾角。墻面灰批,一座三間兩廊,一斗門,小天井。小門樓前有兩檁出跳,后有一檁承博古脊,小天井有井心石,正屋門墩、墻基用紅砂巖石,門框用青磚,屬清中期標準單元民居,很多大屋都由單元房屋組合而成。
首先說鄉村的布局,基本都要求近水、近田、近山、近交通。受客家圍屋的影響,多數的村落布局整齊劃一。以新興六祖鎮水眉村為例,房屋一列橫排6座,共有近20排,100多座房屋,基本一個式樣,包括門、瓦面和脊飾無一例外。縱橫巷道統一道路與排水系統,橫巷兩側設有小門,整座村落對外封閉,對內開放、平等。楓洞、布乾、鐵場等村落基本也一樣。
南江民居則追求依山傍水,各自散開。房屋隨地勢升高而逐級抬高,層層疊疊,但方向基本上是朝向鄉村中心,以小道連通。各村的中心并不統一,或池塘、或干道、或祠堂、或牌坊、或學校、或古榕神社,整個鄉村為開放式布局。以郁南大灣為代表,村落民居既分散又統一,村莊有較多寬闊的空間供村民進行各種大型民俗文化活動。連灘是文物古跡與地方風物繁多的古鎮,但地勢低處易受水患,古代大屋多在今連南公路北側竹圍村與天花塘,包括朱屋、江屋、曾屋、傅屋,可作為南江最具特色民居的代表。
南江地區大型豪宅則是由單元房屋組建而成。以榃濮梁家莊九座屋后的瀧聚大屋為例,由四個單元房屋縱向排列共四進深,加上明堂(地坪)前的斗門,中路各進的前門、屏風門共八個門,兩側受客家大屋影響,各建一排朝向中軸的廂房(輔屋),設有通巷,稱為登帶。屋內有大小天井九個。中路天井都較開闊,采光好,沖涼房設在通巷小天井,過道有雙面瓦的稱“廊”,單邊瓦的稱“灑”。而新興等地的天井則采用徽派建筑的“四水歸源”格式,四面高度一致,天井窄小,采光嚴重不足。但南江大屋瓦面有高低變化,天井易被盜賊爬入,民國時,有些豪宅在天井上加裝了天網。
榃濮梁家莊九座屋,橫三排縱三進,兩側各加建一排輔屋,前面可見三個大門,七個小門,七條明巷,內有兩條暗巷,一條貫通全屋的橫巷。羅定有九座屋多處,有十二座大屋一處,更多的為縱三進、四進外加雙登帶的大屋,前明堂較寬闊,兩側輔屋向前伸出,稱為推車首,側建門樓,設有花廳和迎客廳。明堂前有照墻(低矮的叫圍墻),照墻外有過道和半月塘。所有家庭大型民俗活動都可在大廳和明堂進行,而竹筒屋和新興的村屋,擺幾席宴客都要到祠堂去進行。
南江建筑特色之一:馬頭墻(封火墻)。馬頭墻起源于明代徽派建筑,為防火、防風、防盜以及風水、裝飾而建造的階梯疊式馬頭墻,后更加豐富多姿,出現土、木、金、火、水各種形式。受廣府文化影響,南江馬頭墻稱鑊耳,花式變化多樣,有金尖鑊耳形、木直鑊耳形、火圓鑊耳形、水曲波浪形或海棠鑊耳形、土方平頭鑊耳形、花肚波浪鑊耳形。明代鑊耳多用板瓦飾脊,清代多用硬山草尾脊、博古脊。馬頭墻有高有低,并移出正立面作為裝飾,增添美感。鑊耳山墻花鳥肚,博古鳳尾龍船脊,青磚墻中置八卦小窗,豪而不華,比例適中。沖表十鑊耳屋可作代表。菁莪書院更有多姿多彩的波浪形花肚馬頭墻、官帽式大鑊耳,相互映襯、高低相錯、起伏重疊、錯落有致。民居中有方有圓的馬頭墻群,為平凡的古民居平添不少風格。
南江建筑特色之二:屋頂與屋脊。屋脊是蓋住屋頂轉折接縫,起到保護、防水、防雷擊的作用。隨著脊飾藝術的發展,屋脊成為表現豐富建筑文化背景的重要元素。主要有正脊、垂脊、戧脊、博脊和角脊。正脊兩端翹起的稱燕尾,分為草尾和馬脊。南江古屋脊,宗祠多為硬山頂,龍船草尾博古灰塑脊,既典雅又有飄逸昂揚的韻味。以優美曲線勾勒的圖案與泰國寺廟有異同之神態,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及地區特色。民居屋脊起翹明顯,又做成特殊的飛鳥羽尾形態,飾以各種枝葉、花卉,或者其他裝飾紋樣,構成一個圖案化的地方文化特有紋飾,線條流暢,神采飄逸。配以神獸、美術圖畫雕飾,更為華美。脊的形式有博古脊、元寶脊、龍船脊、通花雕塑正脊、彩雕脊、博古饕餮吞脊,五花八門,競相比美。
南江建筑特色之三:櫳和門墩。廣州西關以推櫳和腳門著稱,既通風又保安。文物專家稱方型櫳條為明代民居,圓形櫳條多為清代民居。南江民居推櫳是圓條的都是酸枝木制,外來品種,清代居多。南江偏愛菱形和方形,材料選用當地的格木,明、清和民國都有使用。此外還有橫插櫳,更常見的為小門的企櫳。企櫳為南江特色,櫳條直插,上圓下方,插入方便,下方可定位穩固,在上加插轄條,只能在內才能打開。推櫳內外均可打開,梅花櫳更具特色。十鑊耳屋和樓腳民居還保留有鐵門柵和鐵門檻。民墩和門檻、柱礎和石獅等變化多,有用青斗石、紅砂巖、白砂巖、帝女紅石制作,甚至有用灰塑和木制作的。
南江建筑特色之四:建材質地和傳統工藝。紅砂巖吸水性強,不耐風化,但南江中游處紅盆地,紅砂巖容易開采,反而成為古代使用最廣泛的建筑石材。帝女紅云石產于金雞洪塘,因色彩美觀,很多大宅都有使用,后來還選送到北京人民大會堂,是一種很有特色的石材。
而凹肚青磚是羅定的一大創新發明,在南江相當流行,在嶺南地區絕無僅有。磚體分陰陽面,磚身輕巧,用這種磚砌出的墻體穩固性好,美觀、防水,又能隔音隔熱,造價低。坭磚是用粘度高的黃坭漿加入稻草打制而成,羅定廣泛采用青磚包坭磚建墻方式,又名鐵包金,美觀防水,冬暖夏涼,而且造價低。蔡廷鍇故居就是這種建筑。
灰沙三合土墻也是南江流域一大特色,常見使用于墻基、勒腳(墻裙)。三合土由本土石灰、粘度極高的黃泥、當地特有的一種三角沙(坑沙),經一至三年發酵,有的加入黃糖和糯米漿,熟土經夯打而成,墻體插入木條和竹片,比北方的干打壘更穩固,連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也大加贊賞。當地民居甚至高層炮樓都用三合土夯土墻建筑,千百年不倒。
由于高大石柱采購與運輸困難,羅定人又發明了磚仿石柱和木仿石月梁,造價大大降低,工藝水平高的做到以假亂真。學宮崇圣祠首層四大柱即為磚仿石結構。
珠三角一帶的蠔殼墻是嶺南建筑中比較獨特而別致的工藝。而羅定經常可見的卵石墻則更令人叫絕。因為河卵石圓滑,要砌成墻體需要好的灰漿,更要求有高級的工藝水平。此外,羅定還有片石墻、塊石墻、亂石墻,形式多樣,百花齊放。
要全面了解南江民居古建筑,需要我們更深入的考察與研究,與嶺南各地認真對比,必然會取得更大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