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中,“龍”威武剛健、神通廣大、變幻莫測,寄寓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太平安康的美好愿望,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象征,也是維系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縱觀世界文明,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延續著黑頭發、黃皮膚,我們叫龍的傳人。
龍的傳人,傳承的是生生不息的精神。
龍,代表的是一種創新精神。從最早創造出“龍形”的伏羲說起,他刻畫符號替代結繩記事,發明網罟(音同古)用于漁獵,還創造武器“木兵干戈”等。再觀各個歷史時期龍的形態,從無角到有角,從無翼到有翼,從無足到有足,其本身也不斷創新。創新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中華民族以旺盛的創造力推動著思想、器物、制度、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進步,對世界發展產生著深厚的影響。
迎接2024年,創新依然是破解時代命題的關鍵詞。行進中的中國,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龍,代表的是一種包容精神。龍圖騰是東夷部落首領太昊伏羲氏在實現了華夏九大部落第一次結盟后,取走獸、飛禽、水中動物和爬行動物的優長,創造出的一個體現華夏九州大融合的新圖騰。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迎接2024年,包容凝聚、團結奮斗依然是黨領導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我們就要靠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凝心聚力、團結奮斗。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也是一項充滿風險挑戰、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宏偉事業,必須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緊緊依靠全體人民和衷共濟、共襄大業。
龍,代表的是一種獨立精神。從引領中國航天人走上獨立自主技術創新之路的“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到顛覆“中國二十年也搞不出來原子彈”論調的“兩彈元勛”鄧稼先,從“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最美奮斗者”王進喜到創建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們身上無不閃耀著中華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憤圖強的自主意識和獨立精神。
迎接2024年,獨立自主依然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依然是我們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和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國情與使命,決定了我們只能走自己的路。102年的黨史,74年的新中國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歷史。
龍,代表的是一種進取精神。中國龍既能騰飛在天,又能遨游于水,可謂無堅不摧、無所不能。從盤古開天、夸父追日的神話傳說,到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荀子“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的志向理念,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不懼艱辛、迎難而上、奮發進取、勇于追夢的價值認同。
迎接2024年,環顧國內,經濟恢復仍處在關鍵階段,周期性和結構性矛盾疊加;放眼全球,經濟復蘇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涌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越是面臨困難挑戰,越是要進取有為,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作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
龍,代表的是一種和合精神。龍的形象不斷吸收外來的優秀藝術元素,從而更為完美。比如,唐宋時期龍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獅子的形象,頭圓而豐滿,腦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獅鼻,增加了龍的權威感。中華民族歷來就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基因。中國的先人早就知道“國雖大,好戰必亡”。
迎接2024年,守護和平的中國強音依然鏗鏘有力。針對當今世界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重大挑戰,我們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堅決反對逆全球化、泛安全化,反對各種形式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堅定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破解阻礙世界經濟健康發展的結構性難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
在2024年這個嶄新的坐標點上,回溯往昔龍年,2000年,我們歡欣鼓舞走進新世紀;2012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展望前路,下一個龍年,2036年,將是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之后的第一年;下下個龍年,2048年,正是新中國成立100周年前夕。21世紀的中國,幾乎每一個龍年,都預示著一次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