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一臺《年錦》,驚艷全場。寓意祥瑞的中國古代紋樣,通過演出者的現場表演,加上虛擬合成技術,為全國人民上演了一場“古代時裝大秀”。
漢代服飾中的茱萸紋,寓意福壽安康;唐代服飾中的魚紋,象征吉慶有余;宋代的蓮花紋,寓意吉祥清廉;明朝的大吉葫蘆紋,寓意福祿綿延……
“圖案紋樣誕生的時候,它就是民眾的藝術,千百年延續下來,紋樣至今仍是生活里最經典的東西,我們希望用最驚艷的視覺語言和文藝表演把它呈現出來。”龍年春晚總導演于蕾如是說。
用心觀察的話,你會發現——何止春晚舞臺,中國傳統紋樣之美,無處不在。
如果你到過故宮,一定曾驚嘆于氣勢恢宏的大殿和獨具風姿的雕梁畫棟;
如果你了解過敦煌,也會情不自禁地被壁畫上裊娜飄逸、配色絢麗的飛天深深吸引;
如果你觀賞過各朝各代的服飾,也會時常驚嘆于唐代的華麗飄逸,宋代的溫文清雅,明代的極簡古樸。
每當我們因中國傳統文化而駐足,總是會忍不住感嘆:“實在是,太美了。”然而,當我們停留在“感知美”的階段,卻沒有朝著“認知美”更進一步時,也意味著我們忽略了傳統美學真正精妙的地方。
它存在于每個朝代的服飾、器物里,也隱藏在每一座宮殿建筑中。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魅力之源,也是古人登峰造極的創造力的集中展現。它,就是中國傳統紋樣。
細數中國傳統紋樣,隨便拎出一個來,其寓意和配色線條都讓人深深著迷。
比如故宮中的紋樣就大有講究。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故宮保和殿前的御路和皇帝的龍袍下擺部位都用了同一種紋樣——海水江崖紋。為什么皇上如此偏愛它呢?
原來,這種紋樣由海水紋樣和山崖紋樣組合而成,是宮廷皇權的特有紋樣,代表著帝王統治山河的絕對權力,也象征著福壽祥瑞、萬代江山。
看起來華麗雍容的唐代服飾,絕對少不了寶相花紋的身影。這種花紋以蓮花造型為基礎,同時借鑒了牡丹、忍冬、菊花等植物元素。一筆筆勾勒出的花瓣由中心向外層層疊壓,既雍容華貴也不失莊重典雅,蘊含著吉祥、圓滿的美好寓意。
在敦煌,紛繁富麗的紋樣更是隨處可見。忍冬花紋,就是敦煌石窟中現次數最頻繁的圖案之一,常常被作為帶狀連續紋樣裝飾在石窟壁畫的分層位置。
它象征著命運的輪回,與卷草紋,蓮花紋等紋樣一起,成為了解敦煌藝術寶庫不可或缺的重要符號。
當然,紋樣的魅力不止于此。紋樣的藝術,始于夏朝,簡繁相融。古人從自然中尋找靈感,結合世間的美好祝愿,將其繪制在了各項物件中。
從地面的功頌石碑到建筑頂部的天花藻井,從出土的玲瓏玉器到羽扇綸巾。在東方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紋樣承載著華夏民族幾千年文化歷史的積淀。
我們欣賞紋樣,不僅是在提高美商,更是在透過它,將歷史的塵埃拂去,真正走近那段絢麗多姿的文明。
然而遺憾的是,許多曾驚艷過時光的紋樣,正在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很少有人能夠想象:
《紅樓夢》中描寫的賈寶玉所穿的“百疊穿花大紅箭袖”到底如何精美華麗?
“十年勞遠別,一笑喜相逢”“淡墨花枝掩薄羅。嫩藍裙子窣湘波”等詞句中,描摹的紋樣又是怎樣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