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釘子雖小,但作用巨大。沒有釘子,人類就無法完成輪子的發明,也因無法釘馬掌而錯失快速、長距離移動的能力,更無法讓建筑更高、更大、更美。對于釘子在歷史中扮演的角色,美國韋爾斯利學院的社會經濟學教授丹尼爾·E.西塞在《自1695年以來的釘子價格:洞察經濟變化的窗口》一文中指出:1810年,美國的釘子消費占當年全美GDP的0.4%,這個數值與2019年全年美國居民在電子產品及航空旅行上的花費相等,這說明200年前,釘子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在中國,釘子出現的歷史十分久遠。“釘”先以“丁”字出現,甲骨文、金文中就已有“小方塊”和“小圓點”形的“丁”字,看上去像今天釘子上的釘帽。在小篆中,“丁”的字形看上去與今天的釘子側影非常相似,上部是弧形的釘帽,下部是細尖的釘尖。專家們推測認為,最早的“丁”字可能來源于竹質的楔子,后來代指人或象征天干。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金字旁的“釘”字才出現。成語“丁一卯二”中的“丁”就指釘子,“卯”則指榫頭,意思為丁卯合位、一絲不差,形容確實和牢靠。除此之外,“抽丁拔楔”“斬釘截鐵”“板上釘釘”等成語也來自中國古人使用釘子的實際感受。
釘子是由中國先民率先發明還是從外部旅行而來,目前學界并沒有一致的觀點,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中國人不使用釘子,尤其是“中國古建筑不用一根釘子”的說法四處流布。持這一觀點的人言之鑿鑿,稱中國古建筑因有獨創的榫卯結構而無需釘子。
事實上,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釘子從未在中國建筑中缺席,而且榫卯結構也并非中國獨有。英國牛津大學查爾斯·辛革主編的科普巨著《技術史》中記述,從埃及金字塔到巴比倫空中花園,從羅馬斗獸場到希臘古神廟,東西方的先民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榫卯和釘子兩種方式來固定部件。對此,北京大學文博考古學院的張劍葳教授也指出,中國古建筑不使用釘子是一種誤解,而且“古建筑的各個連接處離不開鐵釘的使用”。
當然,中國古建筑使用釘子的相關記載也屢見于史冊。東魏楊衒之在《洛陽伽藍記》“永寧寺”篇中就提到了寺廟大門上的釘子:“浮圖有四面,面有三戶六窗,戶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釘,合有五千四百枚。”唐代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阿房宮屋頂梁柱上的釘頭光彩耀目,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所謂“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到了宋代,李誡在建筑學巨著《營造法式》一書中詳細介紹了椽釘、角梁釘、飛子釘、大小連檐釘、白版釘等不同的釘子,以及它們在建筑中的使用方法和規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