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考古學的不斷發展和公眾對歷史文化的日益關注,全國各地紛紛舉辦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考古大展。這些展覽不僅展示了中國考古學的最新成果,更將古代文明的瑰寶呈現給世人,激發了人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自豪。
從遼闊的黃土高原到浩渺的長江流域,從神秘的西域邊陲到繁華的東南沿海,這些展覽涵蓋了中國的各個角落,展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特色。它們或聚焦于某一歷史時期的遺址發掘,或展示了某一地區的文物精品,讓觀眾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
這些考古大展不僅引發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更吸引了許多文博愛好者和大眾前去打卡,讓我們隨文博圈小遍一起看看有哪些考古大展?
1、從“九層妖塔”到阿柴王陵:青海都蘭熱水墓群精品文物展
展覽時間:展期至2024年3月底
展覽地點:中國考古博物館(臨展廳)
熱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熱水鄉境內,地處青海、甘肅、新疆、西藏四個省和自治區交匯地帶,曾是南朝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重要道路。熱水墓群是6—8世紀的重要墓葬群,其中,血渭一號墓被當地民眾稱為“九層妖塔”。1982至198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陸續對包括血渭一號墓在內的50余座墓葬展開考古發掘,以搶救性清理考古為主。
阿柴王陵(2018血渭一號墓)是熱水墓群考古發現結構最完整、體系最復雜的高等級陵墓。該墓下葬年代是吐蕃赤德祖贊(公元704~755年)在位時期,出土金銀器、鐵器、漆木器、皮革、紡織品等各類文物近1000件。
其中出土銀印章一枚,其上鐫刻的藏文,翻譯意思為“外甥阿柴王之印”,是反映唐(吐蕃時期)吐谷渾與吐蕃政治聯姻的重要物證。
從1982年起至今,一系列的重要考古發現充分證明該地區是絲綢之路青海道上重要的節點,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中轉站。依托絲綢之路青海道,眾多先民得以在青藏高原艱險的高海拔地區逐漸拓居,形成大大小小的高原古王國,各民族互通有無、相互依存、水乳交融,共同凝結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同時,大量出土文物充分展現了古代絲綢之路上中外文明互學互鑒的歷史畫卷。
據了解,此次展出的文物在閉展后,將送回考古實驗室進行后續研究。
2、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
展覽時間:2024年2月4日-5月20日
展覽地點:上海博物館東館
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震驚世界,神秘的古蜀文明令人神往。兩處遺址有很多相同文化現象和大量相似文物,證明這里就是古蜀王國的中心。這些重大的考古發現叩開了古蜀歷史的大門,逐步揭開古蜀王國的神秘面紗,深刻揭示了古蜀文明是中國古代區系文化中具有顯著地域特征和鮮明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
此次展覽是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三個展覽,更是上海博物館東館的開館大展。金面具笄發青銅人頭像等多件珍貴文物為首次公開展出。
此次展覽是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三個展覽,更是上海博物館東館的開館大展。展出多家博物館的珍貴文物363件/套,其中不但包括三星堆文明與金沙文明的文物,還包括如良渚文化、凌家灘文化、石家河文化、寶墩文化等其他考古遺跡中的出土文物,將之與三星堆、金沙文明互相參照,從而剖析古人相近的觀念與相似的藝術表現形式,讓觀眾領略到中華文明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
本次展覽以三星堆遺址八號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笄發青銅人頭像、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辮發青銅人頭像為序,通過“天行乾道”“地勢坤物”“人和明德”三個部分,向公眾全面揭示古蜀文明的面貌、內涵和特點,著力呈現古蜀文明與不同族群和文化的交流互動,以及中華文明發展的多元一體和開放包容特性。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古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相互影響等提供了更為有力的考古實證。
3、壁上丹青盛唐氣象——唐韓休墓壁畫考古發掘與保護展
展覽時間:2024年1月31日起
展覽地點: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地下展廳)
本次展覽是陜歷博“唐代壁畫珍品館”的延伸展,這些壁畫表現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和美好理想,也描繪了盛唐那個輝煌的時代與浪漫的社會。
壁畫是人類古代繪畫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唐墓壁畫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瑰寶。2014年2月,陜西歷史博物館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長安區旅游民族宗教文物局對西安市長安區郭莊村的一座古墓進行聯合發掘,不料獲得意外發現。出土墓志顯示,墓主人為唐代著名畫家韓滉的父母——盛唐宰相韓休與夫人柳氏。
經考古人員發掘整理,該墓葬出土了駱駝、馬、牛、雞、鴨等陶質文物140余件,在甬道、墓室還繪有大量精美的壁畫,題材有朱雀、玄武、高士、山水及樂舞、日月星象圖等,共揭取21幅。
其中墓室北壁東側的山水圖,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古代獨幅山水壁畫,采用了重深、焦點、透視等技法,將我國繪畫史上獨幅寫實山水的歷史從宋代提前到了唐代;東壁的兩組歌舞伎樂共舞圖,亦開創了同類題材的新篇章。
這些壁畫內容豐富,風格寫實,造型生動,線條流暢,氣勢宏大,意境深遠,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經陜歷博文保人員不懈努力,這些壁畫得以科學保護和修復,重新煥發神采。他們不僅表現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和美好理想,也描繪了盛唐那個輝煌的時代與浪漫的社會。
4、相遇海昏侯——西漢劉賀墓精品文物展
展覽時間:展期至2024年5月19日
展覽地點:上海市閔行博物館
展覽帶領歡眾回望西漢那段曾經被塵土掩埋的歷史。劉賀墓園出土文物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品質之精,為西漢王侯墓考古所僅見,形象再現了西漢時期王侯的奢華生活,也為我們揭秘海昏侯國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011年開始發掘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是中國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漢代侯國遺址。海昏侯劉賀墓出土文物種類繁多,內涵豐富,堪稱一部反映漢代鼎盛時期璀璨文化的百科全書。
據文博圈了解,該展覽是閔行博物館與南昌漢代海昏侯遺址博物館共同打造,展覽分為“豫章海昏”和“王侯威儀”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海昏侯國以及初代海昏侯劉賀那由王而帝,由帝而民,由民而侯的傳奇人生經歷,第二部分則依托劉賀墓的出土文物,著重描繪漢代王侯貴族生活,以物言事,表現劉賀本人的生活狀態、風雅意趣與精神追求。
海昏侯劉賀在墓中隨葬了大量的黃金,昭示著他的巨額財富。本次展覽將展出一部分他隨葬于墓中的餅形金、褭蹏金、麟趾金等各種形制的黃金,體現大漢盛世的雄渾氣度與海昏侯國的豐厚財力。
劉賀作為漢代列侯,器不厭美,食不厭精。其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其生前使用過的精美器物,盡顯貴族風范。本次展覽中展出的雁魚形銅燈、鎏金神獸形青銅虡、透雕龍鳳虎紋韘形玉佩、神龜載鶴形座青銅爐等,個個設計精妙,裝飾華美,代表著當時工藝的巔峰水準。
5、長從何來——殷墟花園莊東地亞長墓專題展
展覽時間:2024年2月26日開展
展覽地點:殷墟博物館新館
展覽分為《初識墓主》《解謎亞長》《亞長歸來》三大部分,分別對應觀眾與“亞長”互動與交流的三個重要階段:相遇、相識、相知。用擬人化的方式將展覽本身視作一個鮮活的“人”,以“交友”的動態思維與“亞長”實現跨時空互動,實現觀眾情感和認知上的層層遞進。
該展圍繞商代將軍亞長,系統展出了亞長墓中出土的文物。該墓葬共出土隨葬品577件,是殷墟繼婦好墓之后出土隨葬品數量最多的墓葬,考古學家經過不懈探索,如偵探般抽絲剝繭,揭開了塵封三千年不為人知的史實,呈現了亞長鮮活立體的形象。
亞長墓是殷墟遺址中首次發現墓主遺骨的高等級貴族墓。考古人員通過對遺骨進行研究,對亞長的身體情況以及死亡原因進行了推測。
據專家介紹,考古學經常是見物不見人,但是此次發掘的這個亞長墓,確實能見物又能夠見人。亞長墓發掘以后,考古專家發現了有墓主人亞長的骨骼。通過這些鑒定,基本上了解到亞長是男性,年齡在35歲左右,當時的身高大概在1米7左右。他的身體上總共有7處刀砍傷或者砍砸傷,其中6處都是集中在身體左側,他最后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一個銅矛貫穿了他的盆骨,最后導致了動脈失血而亡的。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想象得出,亞長他應該死于戰場。
這件牛尊的造型極為寫實,體態健壯肥碩,抬頭伸頸,微張口,口內中空,背部微凹,上有一個長方形的銅蓋,牛身布滿了龍、鳥、魚等動物的紋飾。尤以腹部兩側的虎紋最為突出,牛頸部下方及膝蓋內壁都有銘文亞長。
每件文物背后其實都有著一個或一群鮮活的歷史人物,此次專題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觀眾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故事。
6、瑞相重光——太原龍泉寺唐代地宮出土五重寶函特展
展覽時間:2024年2月6日-5月12日
展覽地點:山西博物院(四層南過廳)
本次展覽是五重寶函首次集中展示。五重寶函呈現了唐代武則天時期佛舍利瘞埋的典型規制,揭示了佛教文化中國化的變革,也彰顯著大唐盛世的繁華。
7、探索未知·記憶荊楚——湖北省2023年度考古工作成果展
展覽時間:2024年1月20日-4月21日
展覽地點:荊州博物館
此次展覽主題是“探索未知·記憶荊楚”,展陳結構分為“尋根溯源-揭秘文明密碼”“金道錫行-追尋青銅冶運”“再現華章-綴合楚國興衰”“以物證史-豐富荊楚文化”等篇章,聯合全省13家文博考古單位,精選18個考古項目,從百萬年的人類起源到新石器時代的文明化進程,從青銅時代的輝煌到歷史時期的持續發展,集中展現湖北地區關于人類文明起源和楚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展覽圖文并茂,文物精美。當陽市九里崗遺址出土具有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特征的小石片石器,彌補了湖北地區這一階段考古學文化空白;
荊門市屈家嶺遺址新發現多組規模龐大、因勢而建的水利系統和一處屈家嶺文化的大型建筑基址,為探討長江中游史前文明化肇始提供了新證據;
新洲區曾家墩遺址出土箭鏃、斧等小件青銅器以及石范、熔爐等鑄銅工具和大量冶渣,為研究西周時期“金道錫行”提供了重要實物材料;
荊州市秦家咀墓地M1093出土楚簡3910枚,內容涉及先秦諸多領域,此次展出迄今最早的乘法口訣實物《九九術》;
襄陽市王寨墓地出土317塊畫像磚,題材包含神話、典故、孝子、生活等,帶“五音直郎”“小輿大駕行”“牽誕馬”榜題的畫像磚屬湖北地區首次發現。
8、見龍在田——山西出土龍文物展
展覽時間:2024年2月22日起
展覽地點:山西考古博物館
該展覽是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長期田野發掘和研究基礎上,以新年為契機,通過生肖小視角,透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主題。
第一單元龍變有方
龍的形成過程并非一蹴而就。考古發現史前時期就已經有龍形態的圖案出現;商周時,龍紋經歷了從具象到抽象過程,形態和紋樣逐漸趨于統一,并大量應用于青銅、玉器裝飾中;秦漢時,龍形基本定型,形式上達到了新的高度,成為后世龍紋圖案變化的范本。
第二單元執龍為禮
以禮為代表的文化,表現在兩周時期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時期出現大量以龍紋裝飾的玉禮器和青銅禮器,這些精美的紋飾既以其藝術性發揮了裝飾的作用,也憑借龍的神性特征,更加凸顯出器物“禮”的神圣屬性。
第三單元星肖神獸
漢代以降,龍的內涵日益豐富。一方面隨著神靈崇拜系統的成熟和完善,龍成為神仙體系的一員;另一方面隨著原始宗教思想的消退,龍開始被漸漸寄予社會化人格,并逐漸成為皇帝象征和皇家標識;同時,借助神獸形象,龍紋也走進世俗,成為民眾祈福納吉的寄托。
經過大量的考古發現,我們得以明晰歷史上龍的形象變遷脈絡。可以看到,中國人塑造龍過程,是不斷注入自己對世界新的認識,又時常從中獲取新的精神力量的過程。龍的形象就是在融匯傳統之形和時代之魂中逐漸豐富起來的,這或許是龍能夠歷經數千年傳承至今,最終成為凝聚民族力量元素的原因。
9、播州楊氏土司考古成果展
展覽時間:2024年2月6日-12月30日
展覽地點:遵義市博物館(3樓臨展廳)
貴州作為元明中央在西南邊疆地區推行土司制度的核心區域,擁有豐富的土司遺存。700多年前,播州(今貴州遵義)是西南最繁華的地區之一;700多年后,一代代考古人不斷解密這段土司制度下的歷史。
從1953年貴州開啟播州楊氏土司遺存考古工作,到2012年重啟歷時十余年大規模的考古工作,貴州考古人通過對關囤、城址、墓葬、司治、莊田等播州楊氏土司歷史遺存的揭露,向世界展現屹立于東方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過程。而貴州“土司考古”更是成為一個拿遍全國考古獎項“大滿貫”的項目。
《播州楊氏土司考古成果展》分為“播州風云、司治變遷、土司墓葬、關囤體系、莊田體系、考古簡史、遺址展示保護利用、所獲獎項和成果轉化”八個部分,引導觀眾用考古學的思維和方法來讀城、讀墓和讀物。
展覽以大量的圖文為主,隨著大量考古發掘工作照、遺存遺物位置分布圖的逐一公開,更是打開大眾了解播州楊氏土司歷史的通道。
在文物展示上,展覽匯集遵義海龍屯、楊粲墓、紅花崗區、匯川區、播州區、新蒲新區等文博單位所藏文物,共展出文物44件,復制品41件,文獻及考古專著49本,以此向公眾更全面地展示播州土司考古的輝煌成就。
10、金石為開——成涼合作二十周年考古成果展
展覽時間:正在展出
展覽地點:成都考古中心
2004年,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開展考古合作,初為“安寧河流域考古調查”項目合作。2009年,成都市政府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政府在西昌簽訂“成涼區域合作”協議,成都涼山區域考古合作正式拉開帷幕。
此次展覽采用文物、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全面呈現成涼考古合作的20年歷程及涼山的歷史文化脈絡。通過“緣起安寧”“深耕鹽源”“多維視角”三個單元將分別展示涼山地區老龍頭、皈家堡等重要遺址的考古成果,構建涼山地區安寧河流域、鹽源盆地考古學框架。圖片涼山安寧河谷,歷史上黃河上游甘青地區經川西高原南下進入云貴地區的文化走廊,也是南方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藏彝民族走廊的重要節點。在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考古學家們近年來通過考古發掘解鎖著歷史的密碼,發掘出令人驚嘆的文明之美。
其中皈家堡遺址不僅確認了涼山地區迄今為止達5000年的新石器文化,也證實了涼山地區是西北地區甘青南下至云貴高原的一個重要節點;鹽源老龍頭墓地則出土各類遺物7000余件,完整建立了鹽源盆地商代晚期至西漢時期的年代框架和文化序列,凸現了鹽源盆地獨特的文化面貌和多元特征,實證了西南、西北地區及歐亞草原青銅文化交流的歷史,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文明交流互鑒的生動體現。
涼山被譽為四川第三大青銅寶庫。此次展覽中,青銅器為一大亮點。觀眾將通過展覽了解到四川第三大青銅寶庫的實力。這些青銅器形態各異,包含了兵器、車馬器、工具等豐富多樣的類別。
老龍頭墓葬是鹽源乃至涼山地區發現的重要的青銅時代墓葬。老龍頭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兵器,基本上包含了當時的各種武器,有劍、戈、矛、刀、鉞、鏃等,此外還出土了青銅鎧甲、臂鞲和盾等青銅防御裝備,可見當時人群善制兵器、崇尚武力。在此次展覽中,觀眾將首次近距離感受到涼山地區青銅鎧甲等兵器帶來的震撼。
20年來,成涼考古合作成功發掘涼山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填補了涼山地區商周時期文化空白,發現了四川最完整的蜀漢城址,重現了涼山地區史前經濟狀況。在此次展覽中的一系列成果將以生動多樣的展陳形式呈現,帶領觀眾穿越時光,深入了解這片古老土地的悠久歷史,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