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建筑中,到處都能看到龍的蹤影。中國古人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經過歷代文人和工匠們的創造,出現了豐富多彩的式樣。并逐步運用到古代建筑上。
龍吻
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具等級和造型特征的部位。匠人們在解決加固、密封、防水等問題的同時,還在上面裝飾吉祥小獸增強藝術性,使之簡單的實用功能逐漸延伸出形式多樣的屋脊瑞獸裝飾,梁思成先生曾對此評價過,“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筑物美麗的冠冕”。
古代中國建筑正脊兩端的龍吻,過去又稱為“鴟吻”。它的演變過程大體為鴟尾—鴟吻—龍吻/螭吻。龍吻不但是一種重要的裝飾物,而且由于它銜接了殿頂正脊于垂脊之間的重要關節,從而起到了使殿頂更加封閉、牢固、防止雨水滲入之作用。
▲琉璃瓦龍吻
龍吻表面飾龍紋鱗甲,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張口吞住正脊,脊上插有一柄寶劍。相傳,這是怕龍吻擅離職守逃回大海,因而把它死死地鎖在屋脊上,使其不能騰飛。最大的龍吻位于故宮太和殿的殿頂上,由13塊琉璃件構成,總高3.4米,重4.3噸。
龍柱
龍柱,又稱蟠龍柱,象征著未升天的龍,所以盤旋在柱子上。
龍柱是古代建筑構件之一,亦有裝飾效果,龍柱隨時代演變而有不同,早期龍柱柱徑小、雕功樸拙,年代越近的龍柱越大、雕飾越復雜。
▲太原晉祠圣母殿
太原晉祠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堂梁架是中國現存古代建筑中唯一符合《營造法式》殿堂式構架形式的孤例,大殿前廊柱上雕飾有八條蜿蜒欲動的木龍,豪放健美。
青龍紋瓦
瓦當又稱“瓦頭”,是古代中國建筑中覆蓋建筑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用于裝飾美化和保護建筑物檐頭的建筑附件。
漢代時,四神瓦當盛極一時,在皇家建筑中青龍紋瓦當與白虎、朱雀、玄武瓦當組成四神紋瓦當,分施于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殿閣之上。
▲漢·青龍紋瓦當
金龍和璽彩畫
彩畫原是為木結構防潮、防腐、防蛀所用,后來才逐漸突出其裝飾性,宋代起成為宮殿不可缺少的裝飾藝術。和璽彩畫在清代是一種最高等級的彩畫,畫面中象征皇權的龍鳳紋樣占據主導地位,構圖嚴謹,圖案復雜,大面積使用瀝粉貼金,花紋絢麗,十分壯麗。
和璽彩畫主要用于紫禁城外朝的重要建筑以及內廷中帝后居住的等級較高的宮殿,如太和殿、乾清宮、養心殿等宮殿多采用“金龍和璽彩畫”;交泰殿、慈寧宮等處則采用“龍鳳和璽彩畫”;而太和殿前的弘義閣、體仁閣等較次要的殿宇使用的則是“龍草和璽彩畫”。
其中“金龍和璽彩畫”圖案以各種姿態的龍為主,以表示“真龍天子”至高無上的意思。
▲金龍和璽彩畫
九龍壁
九龍壁屬于影壁的一種。影壁是中國傳統建筑物大門外正對大門以作屏障的墻壁,由“隱避”演變而成,門內為“隱”、門外為“避”,以后就慣稱影壁。中國的龍壁有一龍壁、三龍壁、五龍壁、七龍壁、九龍壁等多種形式。這幾種形式以九龍壁最為尊貴,常見于皇帝、王后以及王公的宮殿正門。
▲山西大同九龍壁
山西大同市內,有一座原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長達45.5米,高8米,厚2.02米。壁上雕有九條七彩云龍,有的撥風弄雨,有的騰云欲飛,栩栩如生,各具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