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昆曲、蘇劇和評彈的發祥地。如今,被稱為“百戲之祖”的昆曲,已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明清以來,上至官府機構和富室,下至普通人家,“拍曲聽戲”蔚然成風。一些官宦府第和家境殷實的富戶,還在家中建造戲臺戲樓,蓄養歌伎并延請名師教習。
同時,不少會館公所,以及古鎮乃至鄉村,都設置規模不等的戲臺戲樓,逢年過節聘請戲班子前來演戲。如今,為數不多保存至今的古戲臺,已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同時,一些景區景點也辟建別具一格的仿古戲臺,以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悠悠古戲臺,建筑經典綻奇葩。
典雅的建筑結構
戲臺又稱戲樓。古宅內的戲臺建筑,有專用和非專用兩種。非專用的戲臺,可以利用現成的廳堂等建筑。
古宅內的專用戲臺,一般分為上下兩層,平面呈“凸”字形。中間向前突出部分為戲臺,兩側縮進部分為廂房。戲臺屋檐為硬山式或歇山式,飛檐翹角。檐下牌科浮雕花卉圖案。兩側廂房各有樓梯通向上層戲臺。戲臺正中突出部分,為前臺演戲場地。后臺為演員等候上場的“候演區”。兩側耳房為演員化妝和休息區。戲臺的前后臺之間,以一堵屏門隔開。屏門正中是一扇月洞門。兩側邊門讓演員進出,分別額“入相”和“出將”。
前臺略呈長方形,三面圍以木欄。兩側立柱上端,雕刻精美的垂蓮柱,左右相映成趣。前臺的頂上,往往有一座精美的天棚,配置八角形或雞籠形的藻井。雕刻精美、色彩艷麗的藻井,不但具有裝飾作用和審美價值,還具有良好的音響效果。
全晉會館古戲臺
全晉會館原在山塘街的半塘橋畔,清光緒五年(1879年)重建于中張家巷14號。現在,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全晉會館,已辟為中國昆曲藝術博物館。
戲臺是全晉會館建筑群中的經典。每年皇帝誕辰、國家大慶之日,農歷正月半,或者同行經商財源豐厚時,會館都要在戲臺舉行隆重的慶典活動。坐北朝南的戲臺,上下兩層。底層為儀門和東西兩側廡廊。樓層由“伸出式”的戲臺、五開間的后臺,以及左右各縱聯五間的廂樓組合而成。戲臺底層金磚鋪地,中間設置一座昆曲“曲圣”魏良輔根雕立像,渾然天成。背景為事跡介紹。儀門兩側墻壁上,懸掛木雕昆曲戲文故事,如“郭子儀拜壽”等。儀門北面兩側設置磚細門宕,西面額“迎仙樂”,東面額“集賢賓”。從兩側門宕可通往戲臺。
戲臺面闊6.55米,進深6.24米,高2.7米,脊高約10米。三面圍以“吳王靠”,面積約36平方米。歇山式的臺頂,覆蓋黑色筒瓦,龍吻脊,飛檐翹角。檐口額枋飾浮雕,上有雙鳳對翔、二龍戲珠。金獅倒垂臺柱,蝙蝠靜伏裙壁;牡丹怒放,彩鳳翩飛。拾級登臺,可見臺頂紅底鑲黑的雞籠形藻井。
藻井直徑約3米,深2米,由630個木雕構件,組成旋轉狀放射紋飾。具體為:18條324只黑色淺雕蝙蝠,18條306朵金色圓雕云朵。它們盤旋而上,匯聚在頂端中央的銅鏡上。
如此獨特的造型結構,與四方形的戲臺上下對照呼應,構成天圓地方、天動地靜、陰陽平衡、對立統一的意境。更奇妙的是:當臺上發出的聲音聚攏在藻井中時,會反彈折射到劇場的各個方位,產生余音繞梁的音響效果。
1986年秋天,日本藝術學部劇場史專家松原剛教授訪問中國時,特意前來蘇州,參觀考察全晉會館古戲臺,對古戲臺給予高度評價。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和莫尼克公主,也曾在此觀戲。金碧輝煌,美輪美奐的戲臺,是蘇州現存古戲臺中最精美的一座。
戲臺的后部,是專供演員化妝和候場的后臺。兩側與之直角連接的,是長達21米的包廂式觀劇廡廊,又稱耳樓或廂樓。廡廊東西各一條,上下各兩層。上層設女賓席,為晉商女眷觀戲專座。
如今,廡廊內設置觀戲的狀元桌和椅子。壁間布置有關昆曲的資料圖片。此外,由兩側廡廊和戲臺圍合成的一方空地,也可作為露天場地觀戲。
在東北街204號的忠王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有一座知者不多的八旗奉直會館。會館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系清代“奉天”和“直隸”兩地的滿族官員所建。與其他外商在蘇州建立會館不同,該會館是一個帶有濃厚官商色彩、亦官亦商的專設機構。會館除了為奉天和直隸來蘇州的官員和官商提供“敘鄉情”的場所,還為他們在蘇州期間執行公務、觀光旅游提供旅游咨詢和安排食宿。
如此性質的會館,在當時的蘇州會館中堪稱獨一無二,值得后人仔細研究。
會館創始人張之萬,字子青,直隸南皮人。同治十年(1871年),張之萬任江蘇巡撫。于是,他在當時拙政園(現忠王府)所屬的吳園,花銀元三千兩購買吳園,辟為八旗奉直會館。園的住宅部分為會館辦事和住宿場所,花園部分為游憩之地。會館的住宅部分,主要在今忠王府的東路。由南至北,依次排列紫藤園、臥虬堂、戲臺和四合院。
戲臺原來并不存在,會館為滿足族人聚會看戲之需,利用四合院南部的庭園增設。金磚鋪地的戲廳,高大寬敞,氣宇軒昂。廳的北側正中,是一座典雅的木構戲臺。戲臺呈方形,臺高齊腰,三面圍以護欄。臺的上方以絲綢作幔,絲須飄垂。雕鏤精細的銀杏木屏門,將戲臺分隔為前臺和后臺。
屏門上開設三扇門宕。兩側的長方形門宕上,分別額以“出將”和“入相”。中間的月洞門上方,懸掛一塊黑底金字匾,額“普天同慶”。前臺兩側的圓柱上,懸掛一副抱柱聯:“冀北人文風云龍虎;江南春色歌舞樓臺”。冀北,泛指滿人居住的北方地區。戲臺的前面為觀眾席,設置傳統的狀元桌和明式座椅。兩側山墻下,置放一排玻璃櫥。櫥內陳列戲具用品,有戲衣、戲帽、頭面、戲靴等。
潮州會館在閶門外上塘街278號,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潮州會館由蘇州市第五中學校保護管理并使用。潮州會館歷史悠久,
明末初建于金陵(南京),由廣東潮州管轄的海陽、澄海、潮陽、饒平、惠來、普寧、揭陽七邑的潮商集資興建。清初,會館搬遷至蘇州閶門外北濠弄。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又遷至閶門外上塘街。潮州商人長期出門在外,特別思念千里之外的故鄉。因此,會館內專門辟建一座古色古香的戲臺。逢年過節,常常延請戲班前來演出潮州地方戲。同時,他們也喜歡自演自唱潮州音樂。主要有:以佛場主要法器,伴以嗩吶、橫笛領奏的廟堂音樂;以笙、簫、管、笛為主要樂器的笛套音樂;以潮州鑼鼓伴以嗩吶領奏的潮州鑼鼓樂。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弘歷南巡至蘇州。潮州會館有幸迎駕皇帝,延請戲班子前來獻演:“恭屆鑾輅重臨,敬設歌臺燈彩,眾商踴躍相將,輸誠歡慶。”
2002年,市政府撥款六十余萬元,對包括戲臺在內的潮州會館進行維修。如今,潮州會館戲臺已經原汁原味修復。整座戲臺,分為上下兩層,平面呈“凸”字形。中間向前突出部分為戲臺,兩側縮進為廂樓。廂樓山墻為硬山式,塑哺雞脊。檐下設斗拱,設置木構半窗。戲臺山墻為歇山式,塑龍吻脊。朝南屋檐兩端翹起兩支飛檐。檐下科牌浮雕花卉圖案。戲臺底層以磚細貼面勒腳,上承木構半窗。入門為一條檐廊。檐下設一排落地長窗,共十二扇。長窗裙板上,雕刻精美的花卉圖和花鳥圖,有“喜鵲登梅”、“鳳穿牡丹”等。入內,金磚鋪地。
粗大的圓柱下,用花崗巖石礎承托。橫梁浮雕花卉圖案。兩側廂房配置磚細門宕。左廂房內,陳列學生制作的工藝品,有精美的剪紙。右廂房內,放置鑼鼓等樂器,供師生表演文藝節目時使用。兩側廂房各有樓梯通向上層戲臺。戲臺正中朝南突出部分,為前臺演戲場地,面積約六平方米。北面為后臺三間,面闊15米,進深4米。中間是通道,兩側耳房供演員化妝和休息。戲臺的前后臺之間,以一堵屏門隔開。屏門正中是一扇月洞門。門的四角,各雕一只蝙蝠。兩側邊門供演員進出,分別額“入相”和“出將”。門楣上方透雕“鳳穿牡丹”圖。前臺略呈長方形,三面圍以木欄。朝南兩側立柱上端,雕刻伸出的龍頭,栩栩如生。精美的垂蓮柱,左右相映成趣。前臺的頂上,是一座精美的八角形藻井。藻井自下而上,呈梯形逐層收縮。正中為一個圓形“團龍”造型雕塑,直徑約一米。圖案色彩采用著名的蘇式彩繪,顏色有金、藍、黃等。色澤鮮明,仍為三百年前的原色。藻井八面,每面七層斗拱上,共雕刻102只龍頭,令人嘆為觀止。這座精美的藻井,充分體現了潮州木雕和彩繪的特色,其規模僅次于全晉會館的戲臺藻井。
相城區北橋鎮(現北橋街道),是蘇州著名的“戲曲之鄉”。舊時,北橋有大大小小的戲臺六座。其中,有一座建于清代晚期的城隍廟古戲臺。解放后,古戲臺先后淪為糧倉和鋼材倉庫。2012年,年久失修的古戲臺修復一新,重新煥發了美輪美奐的英姿。如今,保存至今的古戲臺,已列入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廟古戲臺坐南朝北,與城隍廟大殿隔庭院相對,兩側為看戲的廂樓。石板鋪地的庭院,為露天看戲場地。如此,形成一個“四合院”式的獨立空間。飛檐翹角的古戲臺,向前伸出呈“凸”字形,面闊三間,上下兩層。底層金磚鋪地,配置落地長窗,擺放各類道具。西側設置樓梯,連通二樓的戲臺。
戲臺屋檐為歇山式,塑魚龍脊。檐下設置斗拱和掛落,大紅燈籠高高掛。色彩艷麗的彩繪,十分醒目。古色古香的圓光罩屏門,將戲臺分為前臺和后臺。后臺為演員使用的化妝間。前臺為演戲的場地。屏門題額“古韻今風”。兩側邊門分別題為“出將”和“入相”。前臺三面敞開,設置低矮的圍欄。天棚上懸掛四只精美的花籃柱。中央的藻井呈圓拱形,具有良好的音響效果。前臺兩側柱上,懸掛一副對聯:“三日繞梁吳歈驚月殿;七弦流水翠袖舞人間”。戲臺兩側的廂樓,底層均設置木構樓梯,為看戲的“包廂”。
北橋的古戲臺屬于民間戲臺,是一個“社戲”舞臺,更具有為民服務的親和力。如今,每逢農歷的初一和十五,以及其它節假日,北橋的各個民間文藝團體就紛紛前來古戲臺,演出戲曲、音樂、舞蹈等文藝節目,讓廣大百姓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