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華夏史,悠悠五千年。王朝更替不斷,唯儒家思想常在。
為何儒家思想能在中華大地長盛不衰?其實問題并不難解答,只需把儒學發(fā)展過程做個總結,便可一目了然。
縱觀儒學的歷史發(fā)展,有低谷也有涅槃。其發(fā)展階段大致分為6個時期,分別是:
一、秦始皇焚書坑儒
公元前221年,中華瑰寶之儒家文化面臨著重大的危機。秦始皇開拓了我國歷史上大一統(tǒng)集權帝國的先例,但卻要大力推行“焚書坑儒”。
秦始皇時期,李斯下令將醫(yī)學、占卜、《詩》、《書》等書籍全部燒掉,而這些書在民間也不準私有。
有很多儒生不接受焚書這一舉措,日益討論、逃亡,但還是被抓。
秦始皇更把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殺。鑄就了歷史上的“焚書坑儒”事件,儒家文化在此刻遭受了嚴重的打擊。
那為何秦始皇要焚書坑儒?
其實根本的原因是: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混戰(zhàn),長期割據(jù),這個特殊時期使各種文化思想得到了井噴式的發(fā)展,稱之為“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自然是好處多多的,使儒家、法家、道家等各種思想出現(xiàn),也成為了中華文明的根源。
但隨著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各種思想的孤立性越來越強,各種爭議和文化差異便逐漸出現(xiàn)了。
而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立馬就進行了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度量衡,希望能逐漸減少這種差異。但他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把問題想簡單了。
因為所有的文字、語言、貨幣的差異,究其原因,就是文化的不同,也就是思想的不同。所以,如果不能解決思想差異,就很難從根本上實現(xiàn)統(tǒng)一。
而后,便有了焚書坑儒。
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他的謀士陸賈勸劉邦多讀《詩》《書》,但劉邦不屑。而陸賈執(zhí)意勸說“得天下后需要治天下”。
劉邦開明,聽了勸說,于是有了尊儒抑法的思想,但為了恢復國民元氣,此時的主流思想還是道家的“無為而治”。
到了漢武帝時期,由于內(nèi)部的斗爭,漢武帝支持儒家一派。這個時期董仲舒便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在這個時期得到了莫大的發(fā)展。
那么漢武帝為什么要獨尊儒術呢?
主要原因是社會矛盾突出,“無為而治”已無法單純解決問題;同時,“君權天授”符合當時大環(huán)境。
漢初的無為而治,確實讓國庫有錢了,國力也逐步超過周邊氏族。
但同時,漢初劉邦實行的是“郡縣制加分封制”,諸侯逐漸坐大,地方豪強也越發(fā)凸顯,如果這時候繼續(xù)無為而治,容易導致漢家不穩(wěn)。
同時,漢武帝時期,需要大規(guī)模對外出征,這個時候從上而下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目標才能使群臣團結,一致對外。
畢竟歷史告訴我們,只有王朝高度統(tǒng)一,才能國家強盛,一致對外。反觀春秋戰(zhàn)國、群雄割據(jù)就只能百姓蒙難。
所以,便有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三、三國魏晉南北兩朝時期,儒學玄學化
彌漫的魏晉風煙,不斷進化變異的儒學,可能連孔子自己都想不到儒學能玄學起來。
那為什么這個時候儒學開始走向玄學?
主要是魏晉時代的混亂,讓士大夫的境遇逐步跌落。普遍存在一種難以實現(xiàn)自我的壓抑、自身價值難以體現(xiàn)與懷才不遇的苦悶,因而逐步脫離生活,走上玄學之路。
而此時,儒學的玄學化主要以道家的“虛無”為根本,再添上儒家的仁義為輔,大有重道輕儒的發(fā)展方向。
不過,社會仍需要用儒學去維系與鞏固社會秩序,盡管玄學家打著道家的旗號,但也從來沒有否定過儒家思想。
亦儒亦玄、玄儒兼修的做法,既適應了現(xiàn)實社會的發(fā)展需要,也促使兩大思想密切溝通,對儒玄兩道都增添了新的生機。
到了南北時期,儒學發(fā)展表現(xiàn)為“儒道合一,儒佛交融”的大趨勢。比如葛洪、陸修靜、陶弘景等人,其實都是儒生,但他們展露出來就跟道士一樣。
這個就是當時“儒道合一”的一個表現(xiàn),甚至有人在追求“三教合一”。
總而言之,這個時期儒學開始玄學化,也催生了“儒道合一”,甚至“三教合一”。
四、隋唐時期,儒家“僵化”,韓愈重振儒學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隋朝當時態(tài)度是“利用與扶持儒家”。
后來,隋朝很快被唐朝取代,唐朝的文人對儒家經(jīng)典進行了長達20余年的整理,把過去除了《樂經(jīng)》之外的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通通做了完整的整理和注釋。
隋唐是儒、釋、道齊頭并進的時代。那為何這時候的儒家文化陷入“僵化”呢?
其實是因為,“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勢由盛轉衰,教育也隨之沒落,文化教育沒落了,其內(nèi)涵就很少被領悟。
其次,雖然唐朝非常重視儒家,但因為他們把儒家只用作“外用”來治國理政,忽視了“內(nèi)圣”,也就是對于心性的涵養(yǎng),于是儒家又成了僵化的產(chǎn)物。
再次,這個時間點,佛教更為盛行。從斥資巨大的龍門石窟,便可看出佛教之盛行。
此時,韓愈提出急需重構儒家道統(tǒng)、重振儒學思想,同時對佛教進行嚴厲的批判。
韓愈表示佛教能收服人心的原因在于講究內(nèi)在修養(yǎng)。
因此他提出,“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養(yǎng)、齊家、治國、平天下”?!稁熣f》就是韓愈所寫的,中國古代首篇論述教師的文章。這也是韓愈在這個時期對儒家的創(chuàng)新。
總而言之,韓愈為復興儒學,做出了很大貢獻。
五、宋明理學興起,儒學的高峰
隋唐之后,儒、釋、道三者相互依存。宋朝理學興起,屬于是此階段的大發(fā)展。
而其中,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對前人的理論加以完善總結,完成了我國社會后期的官方哲學——理學體系。
學者如此評價朱熹:“朱子學的崛起,是中國古代儒學史乃至文化學史的跨時代里程碑”。
而明朝時期,儒學出現(xiàn)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心學”誕生。這個領域,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
王陽明與朱熹、陸九淵并稱宋明時期的儒學大家。他繼承并優(yōu)化陸九淵的心學,進而完善了整個心學體系。由此把儒學推向一個新階段。
王陽明的心學在明代中后期一直風靡,一度超過程朱理學,深刻影響了儒學的發(fā)展。
總而言之,宋明理學、心學興起,是儒學的大發(fā)展時代,理學可能我們會陌生一些,但王陽明的心學那可是現(xiàn)代人也會略知一二,足見其風靡程度。
六、清朝時期,儒學走向滑坡
清朝時期,其內(nèi)部的僵化及文化的專橫,決定了清代走不出歷史的迷途。
同時,當康熙為諸儒和岳麓書院題筆“學達性天”匾額時,西方的牛頓已經(jīng)提出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而當乾隆設四庫全書館時,英國倫敦的證券交易所成立。
個中差距,已逐步顯現(xiàn)。中國在清朝全盛時期,就因文化的桎梏而種下了衰退的種子。
當時較為突出的儒學是為“乾嘉漢學”。
“乾嘉漢學”里主要分兩派,一派是趨于保守的,另外一派是趨于激進的,如龔自珍和魏源。魏源和林則徐他們也被稱作是睜眼看世界的先輩。
這個時候,已經(jīng)需要向西方學習了,故而此時儒學走向滑坡,甚至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