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我們有無數高等學府,無數學子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由此完成自己的學業。古代有太學,在漢代確立為最高的教育機構,隨后幾千年不斷發展,到元明清時期,國子監便是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
北京國子監,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15號,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坐北朝南,按“左廟右學”之制,東鄰北京孔廟,由三進院落組成,占地20000多平方米。是目前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學府校址,中國唯一一座古代中央公辦大學建筑。
國子監有兩個特點,一是以師為官。從祭酒到一般教學、管理人員都是朝廷命官,由吏部任免。二是采用分堂積分和撥歷(指監生被派往政府各部門歷事)的教學制度。國子監學生稱為監生,以其出身身份分為官生和民生兩大類。若以入學途徑可分為蔭監、舉監、貢監、例監四類。監生在國子監分六堂肄業,通四書未通經者入正義、崇志、廣業三堂,修業一年半以上文理通暢者,許升入修道、誠心二堂。又修業一年半以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升入率性堂。生員入率性堂后,實行積分制,肄業后,可被派往政府部門實習或參加科舉考試。
國子監裝飾復原(圖源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主要建筑結構
主要建筑全部集中在一條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集賢門、太學門、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和敬一亭。主體建筑周圍有附屬建筑圍繞。
集賢門
集賢門是國子監的大門,位于中軸線最南端,是進出國子監的主要出入口,是皇帝等統治階級的專用通道,平時很少開啟。大門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門外東西各建有磚砌的一封書式撇山影壁,其正面建有一字影壁。集賢門內有東、西井亭等建筑,組成第一進院落。院子東側有持敬門,與北京孔廟相連,是專供監生到北京孔廟拜謁孔子的通道。院子的西面有退省門,是監生入堂學習和國子監內任職人員出入的便門。
太學門
太學門是國子監的第二進院落大門,位于集賢門以北,面闊三間,堅額書“太學”,門內左為鐘亭,右為鼓亭,還有一座御碑亭,內立“恭勒御制國學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記”碑。
太學門(圖源《北京古建文化叢書:其他文物建筑》,僅用于學習交流)
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位于太學門內,形制為三間四柱七樓,是北京唯一一座專為教育設立的琉璃牌坊。正面額書“圜橋教澤”,背面額書“學海節觀”,均為乾隆帝御筆。牌坊上覆黃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學重教的傳統。坊內左右為黃琉璃瓦重檐碑亭,分列琉璃牌坊東北、西北角,各立石碑一塊,東為乾隆帝御制《國學新建辟雍圓水工成碑記》漢文碑,西為滿文碑。
辟雍
辟雍平面呈正方形,建在方形石基之上,石基方十一丈一尺(約合37米),殿為重檐四角攢尖頂,覆黃琉璃瓦,殿方五丈三尺(約合17.6米),面闊與進深均為三間,四面設門。四周建有圍廊(副階周匝),廊深六尺八寸(約合2.67米)。圍廊外面池水環繞。水池直徑十九丈二尺(約合64米),深一丈四尺(約合4.67米)。
東西六堂
東西六堂位于辟雍的東、西兩側,各有房33間。東側從南到北有崇志堂、誠心堂和率性堂,西側自南而北為廣業堂、正義堂、修道堂,每堂各為11間。作用是專供監生學習的場所,建筑外廊較大,可供監生在廊下活動。每座堂的正中檐下部位都懸掛有各堂名稱的華帶匾。
彝倫堂
彝倫堂位于辟雍北側,是國子監藏書的地方。建筑坐北朝南,面闊七間,進深九檁,后出抱廈,單檐懸山頂。堂前建有寬大的月臺,又稱靈臺或者露臺、平臺等,是國子監召集監生列班點名之處。在月臺的東南角設有日晷一部,是古代依據日形測定時辰的儀器,又稱日表。西南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置有趙孟頫所書的《樂毅論》石刻。
敬一亭
敬一亭位于國子監中軸線的最后部分,是專藏皇帝對監生訓喻之處。敬一亭前有一座門,為兩柱灰筒瓦懸山頂雙扇門,鴉烏墨彩畫,單翹重昂七踩斗栱,正心六攢。四門簪、素面滾墩石。大小額枋之間橫披間柱中心雕出“敬一之門”匾。門兩側各有“一”字影壁一座,門和影壁之間以一段卡墻連接。內有御制圣諭碑等7座。亭東為祭酒廂房,西為司業廂房,是國子監最高長官祭酒諭其副職司業的辦公地。
敬一門和敬一亭(圖源《北京古建文化叢書:其他文物建筑》,僅用于學習交流)
十三經刻石
十三經刻石亦稱“乾隆石經”,是儒家的十三部經典著作,研究儒學的珍貴史料。清代蔣衡游歷長安,見“開成石經”眾手雜書,紊亂不堪,深以為憾,決心自書一部十三經,從雍正四年(1726年)至乾隆二年(1737年),歷時12年完成這部63萬字經文手書。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經考訂蔣文并動工刻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碑刻成,立于太學。此刻石原放國子監六堂,1956年移至國子監與北京孔廟之間夾道內。
國子監是科舉制度的見證,科舉始于隋唐,清末終結,科舉制度在古代選拔人才來說,是相對公平的一個制度,科舉制度造就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教的一體化,而國子監一系列制度設立是古代國家培養官僚人才的一種方式,其與科舉制度一起相伴而生,這種模式制度不僅影響著古代中國,對周邊國家也產生深遠影響。如今留存下來的北京國子監,得以讓后人看到曾經最高學府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