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橋位于杭州市余杭區良渚街道杜甫村龍舌嘴自然村西,東西向跨良渚港,是余杭區現存為數不多的五孔石梁橋之一。
杜甫橋的來歷與著名詩人杜甫密切相關。據當地村民費大本老人講述,杜甫村原本叫“郎家里”,主要由郎姓和費姓人氏構成,相傳唐代詩圣杜甫在南游期間,曾來到這里,并在費家留宿十日。杜甫向費姓官員建議疏通河道,建造橋梁,方便村民出行。可不久戰爭爆發,村舍損毀,村人不得已背井離鄉。待戰爭結束時,費姓官員已經辭世,但其后人并未忘記杜甫的托言,于是返回故里,繁衍生息。
多年后,郎家里的費姓家族發展到36戶,他們齊心協力,挖了9井13塘,又建造了一座東西向的石板平橋。為紀念杜甫的功德,該橋被命名為“杜甫橋”,“郎家里”后來也更名為“杜甫村”,并沿用至今。
據當地老年村民講,現存的杜甫橋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根據其建筑材料及樣式風格,可確定為清代橋梁。
杜甫橋是一座五孔石梁橋,紅砂石質,全長約59.5米,中孔跨度6米,橋面寬2.3米(現寬),高3.5米。橋柱由3塊石板豎立而成,橋墩用條石錯縫干砌。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杜甫橋橋面兩旁的欄板被拆掉,橋面澆筑成水泥路面。后來因橋面出現斷裂,該橋于1983年進行了維修,橋面澆筑水泥,并添置欄桿。2015年,杜甫橋被評為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在杜甫村周邊拔地而起。今天的杜甫橋,在“鋼鐵叢林”之中更顯古樸和小巧,靜靜散發著這方水土所涵養的歷史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