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畫,被譽為“墻上的博物館”,它能真實映照歷史,是燦爛東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山西境內的寺觀壁畫,遺存數量超2.3萬平方米,占全國寺觀壁畫遺存的70%以上,尤其是元以前的壁畫,更是占全國寺觀壁畫遺存的90%以上。
山西寺觀壁畫,與敦煌的石窟壁畫、陜西的墓葬壁畫,呈“三足鼎立”的態勢,在中國壁畫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01
巖山寺文殊殿壁畫(局部)
繁峙巖山寺文殊殿內的壁畫構圖細膩,繪畫技藝高超,內容豐富,是金代寺觀壁畫的精品。壁畫雖然繪制于金代,但壁畫上的人物風貌、建筑、器物形制都是北宋的。
壁畫以佛傳故事為題材,畫面人物眾多,既有宮廷的生活場景,又有民間市井的生活場面。畫面中建筑物的透視關系準確,整個畫面布局嚴謹,是繪畫者對北宋首都汴梁、金朝中都部分場景的再現,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02
開化寺大雄寶殿壁畫(局部)
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內三面墻壁滿繪壁畫,壁畫上有畫工的榜題,明確壁畫是紹圣三年的作品。
壁畫采用敘事式布局,分為61個場面,人物眾多、情節連續、色彩豐富,畫面上除了佛、菩薩、金剛外,還有漁翁、農夫、織女等各色人等,亭、臺、樓、閣等建筑,山、水、林、木等景物,船只、織布機等工具,猶如一幅漸次展開的北宋社會生活畫卷,被譽為“墻壁上的清明上河圖”。
壁畫的題材,幾乎涵蓋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所有畫科。壁畫中的不少部位采用了瀝粉貼金的方式,使得近千年前的壁畫依然燦爛,是國內現存的面積最大的北宋寺觀壁畫精品。
#03
大云院彌陀殿東壁壁畫(局部)
平順大云院彌陀殿內的拱眼壁和梁架上保存有五代壁畫11平方米,東壁和扇面墻兩面殘存五代壁畫28.8平方米,此為國內僅存的五代寺院壁畫。
東壁繪佛教故事“維摩詰經變圖”,表現的是維摩詰與文殊菩薩辯論的場景。畫面上的人物刻畫細膩,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從殿內壁畫的色彩、線條、人物造型來看,都具有晚唐風韻。畫面上部的山水景色與北方的風格迥異,山峰的形態、河流的波浪,都具有明顯的南方畫派風格。
#04
永樂宮《朝元圖》(局部)
在芮城永樂宮各殿中,以三清殿和純陽殿的壁畫最為精彩。其中,三清殿的《朝元圖》最值得一提。
“朝元”即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在這堂壁畫中,有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圍繞主神,二十八宿星、十二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次第展開。畫面上的武將驍勇、力士威武、玉女端麗。
整個壁畫場面宏大,氣勢非凡,中國當代著名戲劇家馬少波先生贊譽曰:
永樂三清鐵畫鉤,曹衣吳帶兼剛柔。唐宋遺風滿壁是,堪稱天下第一流。
#05
稷益廟東壁《捕蝗圖》
新絳稷益廟正殿內東、南、西三面滿布壁畫,共繪有人、神400余位,是國內現存明代壁畫中的巨幅佳作。
稷益廟壁畫不像通常在寺廟中所見的宗教壁畫,而是歌頌大禹、后稷、伯益為民造福的事跡,再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征服大自然的艱苦歷程,可以說是畫在墻壁上的一幅農業百事圖。
壁畫內容豐富、場景宏大、布局嚴謹、色彩絢麗、畫藝精湛,是研究我國古代農業歷史的重要文物,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06
廣勝寺水神廟戲劇壁畫
洪洞廣勝寺水神廟主殿明應王殿的四壁繪滿了元代的風俗壁畫,這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不涉及佛教和道教內容的壁畫。
在南壁的東半部分繪有一幅“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的元代戲劇壁畫,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幅大型元代戲劇壁畫,是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和舞臺藝術的珍貴資料,被譽為廣勝寺一絕。
殿內還有《王宮尚寶圖》《王宮尚食圖》《梳妝圖》《對弈圖》《捶丸圖》《賣魚圖》等壁畫,為研究古代的戲劇、體育、民俗、服飾、建筑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