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位于浙江中部,有“浙江之心”譽稱。古稱“婺州”,領八縣,有“八婺”之謂。
緊緊相鄰的天臺、仙居、龍游、遂昌、松陽、縉云、建德、諸暨、嵊州等縣市,因為多有官宦巨宅,多有婺劇喜好,故筆者稱之為“婺文化區”。
金華萬年建筑史要從萬年上山遺址開始說起。
上山文化,通過懷抱紅陶罐的義烏人告訴大家,他們燒的大米飯噴香噴香,他們建的村寨的夜晚特安靜,他們開鑿的壕溝的水清極了,他們挖出柱洞豎起來的草房子祖孫三代住著非常地其樂融融。
懷抱紅陶罐的義烏人,是我們金衢盆地人的祖先。妄言之,他可能是我們更大更大范圍、更多更多人的祖先。
要找依據俯拾即是。眾所周知,我們中國木結構體系的房屋建筑保存不久。但是金華,有漢代修建的白沙堰,至今2000年還在灌溉農田,還為村民們提供生產生活所需的源頭活水。
當然,我們還可以從多方面推出依據。比如各地志書上的條文,可以佐證某某建筑的出現及其建設沿革。因為,如果某某建筑不存在,不可能在志書寫上有關條文。
比如博物館收藏的陶瓷器上,有很多亭臺樓閣之類建筑形象,筆者認為這些亭臺樓閣就是當時的建筑模型。因為,如果實際建筑不存在,絕對不可能讓陶瓷器制作者,制出亭臺樓閣之類建筑形象。
不僅僅在古陶瓷器上,古銅鏡、古畫上也有。古詩文上也有。要不,前人怎么可能寫出:“嘯歌棄城市,歸來事耕織。”
大唐遺物實屬罕見。金華一座唐大中十一年建的法隆寺青石經幢,以雄壯挺拔的身姿,精致生動的雕刻,優美流暢的線條,堅固如初的質感,向世人展示了金衢盆地人的聰明才智與技術實力,經濟實力。距今已有1160多年的石結構建筑,在全國堪稱罕見之物。
大宋實例極為寶貴。金華各縣市區,保存著不少宋代的寺廟建筑,橋梁建筑和磚塔、木塔建筑。這些原真的寺廟、橋梁、佛塔,在整個中國建筑史上也極為寶貴。
明清遺存比比皆是。金華各縣市區,保存明清代建筑數不勝數,其中有住宅、祠堂、寺廟及橋梁、牌坊等等多種類型。不但是研究明清代建筑的實物標本,更是研究明清代社會、經濟、人口、姓氏及科學、技術、藝術、歷史、文化包括思想、哲學的實物標本。
婺派建筑自成體系。宋室南渡,北方士大夫紛紛遷入金華各縣市。卜地營造第宅,他們遵照朝庭頒發的等級制度和御批的《營造法式》。現存不少明朝的實例,是由十三間房子組成的官宦宅院,民間叫“大戶人家”,俗稱“十三間頭”。建筑學上稱“基本單元”。
這個“十三間頭”三合院,可供祖孫三代人“同灶而居”。其基本單元縱向發展成為多進院,橫向發展成為大宅院,可供兄弟叔伯多家聚居;縱橫雙向發展為特大建筑,可供整個家族聚居。
特大建筑多了,村莊便成為集鎮,集鎮大了就成為小城市。所以筆者曾在《“十三間頭”拆零研究》書中寫到,這個“十三間頭”基本單元,是城市的細胞,是整個婺派建筑體系中最核心、最精華、最寶貝的部分,還可以作為祠堂、寺廟及學校等建筑的基本單元。
于是,形成了金華各縣市區自己獨特的建筑體系,我們叫“婺派建筑”。
婺派建筑以大戶型、大院落、大敞廳及馬頭墻、精裝修為五大特色,不同于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樓、四川掛腳樓、徽州民居、云南一顆印、陜西窯洞等等著名的地方建筑,自立于中國民族建筑之林,人稱中國儒家文化活化石。
婺派建筑最優秀最杰出的代表作是明清住宅。金華各縣市明清住宅中的“十三間頭”、“廿四間頭”、三合院、四合院,出現中軸線左右對稱布局,因為多出于皇親國戚名門望族、儒家傳人之手,這是儒家傳人為自己營造的生存空間,是儒家傳人為自己創造的居住文化。
儒家傳人的共性是尊師重教、遵紀守法、循規蹈矩,他們把思想、品質、操守、精神物化為空間造出房屋,顯現著獨特的文化印記——中軸發展,代代相傳;左右對稱,陰陽和諧;大空間、大院落,胸懷大志;室內外木雕、石雕、墨畫,寓教于樂……歸納起來,就是讓人看到事事處處講禮義、講法制、講中庸、講和諧的舉止言行;讓人看到木質結構構件白坯不施油彩,院落不蒔花植樹,顯示著樸素與自然的性格特征。這是讀書有知識的儒家傳人,對自己居所宅院文化品質的定位,即所謂“布衣白屋”者。
很多人說金華建筑是徽派特色并非完全錯誤,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金華自己的婺派特色——難能可貴的中國儒家文化特質,千萬千萬不能在集體無意識的疏忽中丟失、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