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閩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融合,形成豐富多彩的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流傳于福建省廈門市,是現今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出色代表。2014年,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廈門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有一套系統的流程。蓋房前必先請地理師勘察地形,再由大木匠繪制總平面圖。擇日動土,開工“定磉立柱”安置斗拱,然后由大木匠進行大木制作和細雕工程,由泥水匠和瓦匠進行砌墻、鋪瓦、作屋脊,最后以剪粘(剪瓷雕)、厭勝物制作、油漆、彩繪、貼金幾個程序進行裝飾美化。
閩南傳統建筑既反映了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水平,又給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這項技藝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其建筑群實物在閩南、金門、臺灣影響較大,見證了閩臺兩岸的社會歷史、科學、藝術以及人民生活習俗等方面的深遠聯系,對增進兩岸同胞的情感認同與文化交流有著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