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延蘭,女,畬族,小學文化,1968年6月出生,住景寧畬族自治縣鶴溪鎮東弄村,是麗水市民間藝術家協會成員。
藍延蘭出生在彩帶編織世家,她外婆的外婆是清末有名的彩帶編織藝人,識字雖少,卻能把織帶工藝和漢字相結合。曾織造了《皇帝朝紀》的字帶,中間織上50多個原始文字織紋,成為當地后代畬族織帶的樣版。
受其家庭藝術熏陶,藍延蘭6歲開始學織彩帶,經三十多年探索,如今她已是新一代畬族彩帶編織的佼佼者。她多次說過,畬族彩帶是流傳悠久的傳統手工藝織品,既是美化衣著的裝飾物,也是作腰帶、背帶等物的生活實用品,還是畬族男女青年定情信物,定親禮物和驅邪祝福的吉祥物。
畬族彩帶承載著遠古時代畬族先民的祈福訊號,用彩帶形式保留了數千年原始的“意符文字”,成為一種“活”著的文物,保留了遙遠深沉的文化內涵,成為畬族古代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見證。
1984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藍延蘭突破陳規,編織出“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等漢字織紋。1997年,她又紡織出“慶賀香港(澳門)回歸”字樣的彩帶。1999年11月,在溫州舉行的’99浙江中國民間藝術展上,藍延蘭的參展作品喜獲特別金獎,成為大展的最高獎項。進入新世紀,藍延蘭又編織出一條長4米余、寬10.6厘米,織有全國56個民族名稱的彩帶王,在畬鄉傳為美談。
藍延蘭的許多織品,多次作為民族工藝品贈送中外貴賓。日本、韓國、美國等客人還特意上門求購。
然而彩帶也同許多民間傳統手工藝一樣,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年輕姑娘已很少學織彩帶了,為不讓畬族彩帶藝術失傳,藍延蘭成立了“畬族彩帶藝術工作室”,帶了一批學生。《中國特產報》、《浙江日報》、《浙江畫報》、《西湖周末》、《麗水日報》、《溫州時報》、《畬鄉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分別以《彩帶傳人藍延蘭》、《畬族彩帶飄四海》、《畬族彩帶》等為題,報道了藍延蘭的事跡。
藍延蘭——作為畬族彩帶青年藝術家仍將一如既往,繼續探求畬族彩帶的許多難解的歷史之謎,繼續傳承遠古時代畬族先民的祈福訊號,繼續為畬鄉的社會經濟發展奉獻自己的青春。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