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水果,既可藥用,也經常被加工成各類零食。在清朝,不起眼的山楂不僅是民間街頭的傳統小吃,還走進了皇宮成為珍貴貢品,甚至被當做戰爭期間傳輸軍情的秘密道具。
野果為何成貢品
古人食用山楂的歷史悠久,《爾雅》中就有山楂的記載,稱之為“朹”。由于山楂的野生品種眾多而產地廣泛,所以別名很多,諸如紅果、仙果、海紅、酸查、山梨、山里紅、映山紅、赤瓜子、棠梂子等等。
山楂樹(圖片來自網絡)
古人最初將山楂視為野果,因其個頭較小、味道酸澀而難以直接食用,此后才發現其具有藥用價值。相傳南宋光宗的妃子積食病久無治,幸有一郎中提出診方,“用山楂紅糖煎熬,每飯前吃四五粒,半月病愈”,果見良效。再后來這種制作方法傳入民間,由藥轉食,成為了冰糖葫蘆的前身。
至清代,山楂已經由野果、藥果,徹底轉型為皇家貢果,成為舌尖上的美味。清朝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在其舊都盛京(今遼寧沈陽)一帶產出一種味甘而酢的山楂,稱作溫普,格外受到清宮的青睞。乾隆帝在御制詩文中說:“關內山楂大如彈丸,制之可供殽核。關外如熱河一帶之山楂,小不及半,亦不中食。盛京所產溫普,大小介乎二者之間,蜜濆之,可以致遠。”而在清宮中,一般將貢果山楂稱為山里紅,取其名字好聽吉利。
清代在皇家果園、山場里廣泛種植山楂。如東北地區以盛京為中心,分布著盛京內務府管理的遼東果園、遼西果園,以及盛京禮部和三陵衙門的果園。其中盛京內務府掌儀司所屬果園,乾隆年間遼陽、開原、鐵嶺等七地有105處,遼陽有櫻核林子55處,遼陽、岫巖、牛莊等三地有山場71處,每年提供大量榛子、花紅、山里紅、香水梨、雪梨等果品。再如京師地區同樣設有大量果園,每年定額解交李159馱、杏62馱、梨26100個、核桃85000個、蘋果4000個、栗460斤、鮮葡萄4920斤、山里紅13石4升。
盛京山里紅采摘后,考慮到鮮果難以保存,多在皇帝駐蹕盛京、熱河以及盛京三陵祭祀等活動中使用,解交京城內務府的山里紅則取“佳者密餞入貢”。如乾隆十年(1745年)十一月,盛京內務府差派倉上頭目佟保進送蜜餞山里紅到京;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差派執事德源送供奉先殿初次蜜餞山里紅45斤到京;光緒元年(1875年)八月,差派執事劉升送供奉先殿初次蜜餞山里紅45斤到京;宣統元年(1909年)八月,差派執事裕春帶甲丁1名送供奉先殿初次蜜餞山里紅2銀壺到京。由此,一騎紅塵中依稀多出了山里紅的身影。
除了用作貢品,據高士奇在《果子單》一詩及注中記載,康熙年間平定噶爾丹時,還將山楂做成了果丹皮,將軍事機密寫在果丹皮上,讀完后即可以吃掉,以此來保密,不失為一舉兩得的妙招。
果子單
清·高士奇
紺紅透骨油拳薄,滑膩輕錘粉蠟勻。
草罷軍書還滅跡,咀來枯思頓生津。
注:山楂,煮漿為之,狀如紙薄,勻凈,可卷舒,色紺紅,故名果子單。味甘酸,止渴。
宮中御用花銷大
山里紅在清宮里參與祭祀、筵宴,從供品、干鮮果品直至開胃美食,幾經搖身,“段位”一步步提高。
蜜餞山里紅是最常見的宮廷山楂美食,廣泛用在祭祀、筵宴、日用中。如每年太常寺負責昭西陵、孝陵、孝東陵、景陵祭祀,需用大量的干鮮果品,其中昭西陵用蜜餞山里紅1盤、孝陵用3盤、孝東陵用1盤、景陵用5盤,每盤重14兩;其他地區陵寢祭祀,祭品中包括蜜餞山里紅2盤,每盤均重14兩。萬壽筵宴時每桌用八寶糖、冰糖、大纏、龍眼、栗子、曬棗、榛子、鮮葡萄、核桃、蘋果、黃梨、紅梨、棠梨、柿子、蜜餞山里紅、山葡萄糕、枸杞榚、干梨面、豆粉糕共20盤。
山里紅干果、鮮果也用于祭祀,由內務府果房掌供。清宮內外如奉先殿、壽皇殿、安佑宮、恩佑寺、恩慕寺、福佑寺、坤寧宮、御花園、中正殿、慈寧宮佛樓、英華殿、永佑廟、寧佑廟、內城隍廟、昭顯廟、凝和廟、宣仁廟、永慕寺、圣化寺、時應宮等處,每月朔望及應用餑餑桌時,均供獻山里紅等各種干鮮果品,大高殿、天穹寶殿、欽安殿、宏仁寺、仁壽寺、嵩祝寺等處,諷經道場應用餑餑桌,亦供獻干鮮果品。這些地方的祭祀,早先用的是山里紅干果,道光朝時改用鮮果。
清宮之中山里紅用量巨大,光祿寺掌醢署每年準備各項應用果品,規定的山里紅用量達13石4升,此后不斷增加。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宮要求另外添交果品若干,就包括山里紅15石2斗8升。
乾隆二年奏準,果園等交納的果品,除盛京廣寧所出榛子、山里紅、花紅、香水梨,并京師所進奉先殿薦新各色果品及桃李等項仍令交納外,其余照例征收地丁銀交廣儲司庫,由值年官到廣儲司領銀辦買,宮中山里紅若不足用便可依此規定在市面上采購,如嘉慶八年(1803年)七月初四日,掌儀司果房值年員外郎海忠、德音請領購備奉先殿等處所用山里紅、核桃、黑棗、紅棗等樣干果,用銀多達2000兩;咸豐元年(1851年)五月二十二日,掌儀司值年署郎中善寶請領購備奉先殿及內庭各處應用山里紅、核桃、黑棗、紅棗等樣鮮果,用銀2200兩;同治元年六月初七日,掌儀司果房值年郎中嵩林請領購備奉先殿及內庭各處應用山里紅、核桃、黑棗、紅棗等樣鮮果,用銀2500兩;光緒六年十月初九日,掌儀司果房值年郎中繼祿請領購備奉先殿及內庭各處應用酸桃、熟甜桃、紅白杏、紅黃李子、紅銷梨、核桃、黑膠棗、紅棗、白果、山里紅等項,用銀5000兩。由此可見,宮中用于山里紅等果品的開支也是節節攀升。
民間吃法花樣多
山楂備受清宮推崇,也影響到了民間,清代至民國時期,山楂吃法花樣繁多,不斷推陳出新。民間喜食的山楂美食有金糕、果丹皮等。金糕,即山楂糕,相傳為慈禧太后所鐘愛,民間也有“吃金糕,步步高”之說。
當然了,民間最典型的山楂小吃當屬冰糖葫蘆了。和宮中蜜餞山里紅頗為相似,只是用竹簽串起來,因形似葫蘆而得名。清末民初北京的廠甸廟會,有極富特點的大糖葫蘆,最長的達3米,大糖葫蘆的頂端黏上花花綠綠的小紙旗,插在自行車上帶回家,宛如旗幟招展,沿途的人就知道這人剛從廟會回來。
老字號信遠齋、九龍齋的糖葫蘆,又返璞歸真,不用竹簽,而是每顆獨立放在墊了油紙的紙盒中,備受作家梁實秋的推崇。還有一種大掛山里紅,是用繩子將上百顆山楂穿成一圈,形似朝珠,掛在胸前,隨走隨拽下一顆吃。
當時冰糖葫蘆常在電影院、戲樓售賣,擺在玻璃罩的白瓷盤里銷售,制作精致,除了山楂的,還有白海棠、荸薺、山藥、橘子的,以及加了豆沙、瓜子仁、芝麻餡的,品種和今天一樣豐富。但是孩子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走街串巷的小販吆喝“冰糖葫蘆”的悠長聲調。
“金絲亮甲裹珠紅,請落風塵戀九冬”,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宮廷或是民間,山楂及其制品都給大人小孩帶來了酸甜相間的愉悅,成為了珍貴記憶中那一抹靚麗的山里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