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位于西北黃土高原寧夏南部的六盤山腳下,地處陜甘寧交界中心位置,古人形象地評價其地理位置為:“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流繞北,崆峒阻南,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堠多”,自古就是關中通往塞外西域咽喉要道上的關隘和軍事要塞,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
固原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是寧夏固原地區出色的民間傳統建筑文化,是一門古老的手工營造技藝。
歷史淵源
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人類文明的產物,是文化藝術的瑰寶。千百年來,經過一代代人探索積累,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大體可以分為徽派、閩派、京派、蘇派、晉派、川派六大派別。
固原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繼承了晉派建筑穩重、大氣、嚴謹、深沉等風格,以木構為骨、磚石為體、結瓦為蓋、油飾彩繪為衣,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瓦磨合、精工細作,是西北地區傳統建筑的典型代表。
固原傳統古建筑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至今已歷經五代,有120多年歷史,但在民國和解放初期,由于受到西方建筑的影響和沖擊,傳統建筑基本處于停滯狀態,西北的建筑技藝也一度趨于沒落。
傳統古建筑技藝是以師徒“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技藝傳承,到崔仁時,原州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才逐漸活絡起來。崔仁20歲拜師謝福林、趙正祥學習木工和瓦工技藝,為了將古建筑這門技藝學精,崔仁邊跟著師傅學習,邊自己鉆研,經過多年的磨煉研習,他對燕尾榫、柱頭榫、插銷榫、饅頭榫和搭交榫等關鍵技術,已熟練的掌握和運用。
雕飾和彩繪是古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建筑中具有裝飾、保護、象征等多種作用。崔仁鐘情于繪畫、書法和篆刻,他的木雕作品紋飾細膩,圖案優美、刀法嫻熟。
1997年,崔仁仿照故宮雍和宮牌樓,在東岳山底建造了固原第一座三間四柱七頂牌樓;1998年,崔仁對固原古城墻經過實地測量,走訪民間,考察西安古城墻等建筑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對固原和平門、靖朔門進行了修復;2007年參與了固原文瀾閣文物修繕工程;2006年設計并指導建造了固原孔子文化館大成殿重檐廡殿仿古工程。
從師父崔仁到馬振仁,再到徒弟胡偉容,他們走訪民間,對古建筑進行實地丈量,收集了傳統建筑資料。15年來,馬振仁帶著徒弟積累了12大類共1000余件展品,基本涵蓋了建筑營造及木作技藝的所有內容,建成“大原古建筑技藝傳承基地”“傳統建筑技藝陳列室”“大原古建幫扶就業工坊”等。
主要特點
固原地處黃土高原,利用資源豐富的黃土,形成了固原獨特的生土、土木建筑模式。
固原傳統民間建筑主要為三合院式布局,主房為雙坡頂安架房,坐北朝南。偏房為單坡頂趄廈房,位于東西兩側。建筑墻下砌三層至五層堿磚,以上為胡墼砌墻,黃土中加入粗麥草和成草泥砌筑,加細麥草、麥薏抹面,利于保溫防寒。前磚碼頭,后磚挑檐,屋面鋪青瓦,屋脊不設吻獸,作磚脊或磚瓦組合脊。
院墻為夯土墻,做磚門樓或“穿靴戴帽”大門,建筑外觀呈現出質樸厚重又簡約平實的特點。
傳承保護
固原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吸收融合中原文化、關隴文化、西夏文化,形成獨特的六盤山區建筑特色,與當地環境、氣候、民俗等緊密相連,同時蘊含了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地理風水、氣象醫學、道德倫理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其中黃土墻、青瓦、硬雜木和麥草的和諧組合,具有調濕、節材、透氣、防火、隔聲、經久耐居等實用價值,并且具有冬暖夏涼、節能節地、便于施工操作等特點,構成了獨樹一幟的固原傳統民間建筑風格,豐富了我國民間建筑的種類,具有很高的建筑學術研究價值。
2021年5月24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申報的固原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