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是我國建筑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便是華夏營造技意與興土木的重要反映。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關中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關中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的古老營造技藝之一。
一、關中傳統名居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1.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土坯、土墻為主,自制磚瓦,木椽梁架結構密集,體現了磚木結構特征;
2.其整體的風格與北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土坯墻用于保暖,取材方便,造價低廉;
3.營造技藝手法大氣,跨度大、對稱規整,突出了防水、防風沙、防火、防地震等綜合功能;
4.建造師傳嚴格,工具多樣,講究傳統文化的要素,講究陰陽相合,突出影壁、屋角的石構、吉祥圖案的雕刻,寓意安居、辟邪、求祥和的傳統觀念。
受環境氣候以及傳統耕織觀念的影響,民居建筑的營造布局緊湊,土木結構,卯榫框架,科學合理,具備了防風沙、防火、防盜以及抵御地震災害等綜合功能。
加之文化中又深深地滲透著“禮”的規范、“儒”的傳承,所以關中傳統民居表現出獨有的“深宅、窄院、封閉”的空間特點,也就是俗稱的“房子半邊蓋”。而民居的形式多以四合院式的民居為主,建筑的房屋又以縱軸布置的方式組織院落。
這種布局最常見的形式就是獨院式平面,由院前向后依次是門房、廈房、庭院、正房和后院,庭院兩側兩棟單坡頂廂房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可以用空間邏輯清晰來形容。關中傳統民居營造內涵豐富,石雕、木雕、磚雕、影壁、檐廊、花窗等,手法多樣,造型靈動,具有特別的藝術創造。
代表性的民居院落有:韓城黨家村傳統民居、咸陽旬邑縣唐家大院民居、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崔家槐院、雷家宅院、孫家宅院等四十院近千間傳統民居建筑。
二、關中傳統民居建筑建造的形式
關中傳統民居建筑建造的形式主要有兩大類:鞍間房和廈房。
鞍間房
鞍間房是一種一脊兩坡、兩面流水、前后檐墻相等的小型正房。鞍間房比廈房正式,卻也不是真正意義的正房。
鞍間房形如馬鞍,有高屋脊,多為富裕人家建造,會使用一磚到頂或土墻外包磚砌結構。從屋架構造上有“人字形”和馱梁屋架兩種。前者由脊檁、腰檁、檐檁、平梁、坡梁、拉筋、斜撐,柱子構成。后者由脊檁、腰檁、檐檁、柱子、平梁、小平梁、立柱構成。鞍間房耗費木材較多,以梁柱承載屋頂重量,墻只起圍合和分割空間的作用,俗稱“墻倒屋不塌”。
鞍間房面積較大,單間多在15~20多平方米之間。用料講究的鞍間房一般能使三四代人使用。至今在西安周邊農村還能看到明或清代建筑的老房子,其門窗、屋脊、山墻也多有或減或繁的雕刻、拼圖,給人以美觀、莊嚴的感受。
廈房
廈房是單檐房,前檐墻低,后檐墻高,屋頂的水是單面向前流的。多是一坡流水,就像把鞍間房從屋脊分開只蓋了一半一樣,這就是“關中八大怪”中的“房子半邊蓋”。廈房多為兩個開間,門和窗都開在前檐墻上,后檐墻不開門窗,也有把廈房蓋成三間或一間的。
通常家庭經濟狀況一般,又兄弟眾多蓋不起大房子的就蓋廈房作為正房。普通百姓蓋廈房很少有一磚到頂的,后背多是借用院墻的版筑夯土墻為基礎(7尺、2.3米),再用‘胡基’壘到1丈5尺(5.3米)左右,前沿用磚石砌‘墊腳’,多為3至7層,再用‘胡基’壘到1丈多高(3.3米),門窗人字型屋架由立柱、平梁、斜撐、坡梁、脊檁、檐檁構成。馱梁式由將軍柱、柱子、平梁、小平梁、脊檁、腰檁、檐檁構成。
三、關中傳統民居裝飾的主要表現
1.屋頂部分的脊飾、脊獸、瓦飾;墻身部分的山墻,硬山墀頭、窗下墻等這兩部分,主要以磚雕工藝表現。而脊獸、瓦飾實為一種細泥陶塑飾件,與磚瓦同料同燒制而成,具有美化屋脊豐富房屋天際輪廓線的作用。
2.門、窗、掛落、窗簾罩以及檐下斗拱等;室內屏風、落地罩以及粱架部分,這些構件的裝飾主要以木雕工藝表現。
3.柱礎、門墩石、臺階、上馬石、拴馬樁等,這類構件主要以石雕工藝表現。
4.民居的門樓、照壁等,則是裝飾的重點部位,往往磚雕、木雕、石雕相互輝映,雕刻工藝的精湛程度往往顯示出主人的社會與經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