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北宋的經濟、農業、商業和手工業都有了很大的進步,由于宋代廢除了里坊制度,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可以看出,城市不再是一個被包裹的狀態,而是真正的自由與開放,這必然會給宋代的發展帶來積極地影響,瓦舍和酒樓的出現說明了宋代的經濟繁榮、社會自由。另外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都問世于宋代,指南針的發明直接影響了宋代的航海技術,更好地促進了中外交流。
這一時期的建筑業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各地已經不再興建巨大體量的建筑,而是在組合方面加強了進深,增加了空間層次從而可以更好地襯托主體建筑。宋人受道教思想的影響,當時的設計審美產生了一定的轉變,追求簡潔又在細節上加以重視,從設計的角度來說,宋代的手工業產品設計甚至超過了唐代的規模。在建筑上宋代頒布了《營造法式》,對于生產技術和制作水平都有了明顯提升,本文將從三個大的部分來闡述宋代建筑的裝飾特點。按照建筑的三段式,屋頂、屋身和臺基來分別展開介紹。
屋頂部分
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為復雜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功能上他可以遮風避雨,不同樣式的屋頂有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與屋身和臺基形成一個優美的建筑立面。屋頂在等級、形式上都有十分詳細的規定。一般來說屋頂分為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卷棚、單坡和攢尖等。宋代的建筑在造型上有很大的變化,屋頂的坡度也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宋代工匠大膽采用減柱造,形成了“飛檐反宇”的效果。在南宋以前,屋頂檐角呈平直的狀態,到了南宋以后,檐角越翹越高,形成“飛檐”,同時審美趣味的增加也使宋代建筑更加注重細節方面的塑造,比如琉璃的作用被充分發揮,宋以前的建筑中很少有使用琉璃瓦的,一直到南宋時期,建筑中越來越多的使用琉璃瓦,不僅僅起到了裝飾美觀的效果,在功能上還可以增加屋頂的防水性能。另外將琉璃脊飾放置于瓦片的銜接之處還可以防止雨水浸透屋子內部的木質結構,相關記載均在宋李誡《營造法式》中出現。
瓦當的裝飾特點
瓦當是我國古代建筑中瓦片底端下垂的部分,作為一個特殊的建筑構件既可以擋住屋頂上端的瓦片不會下滑,還可以遮蓋兩個瓦片之間的縫隙,起著保護木質構件和美化屋頂的作用。在宋代早期瓦當還是基本繼承了隋唐時期的特點,大多數采用蓮花紋,宋代的蓮花紋由早期的雙瓣凸起逐漸演變成了低平且單瓣的狀態。除了蓮花紋以外,獸面紋作為另一重要的紋飾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宋代早期的獸面紋瓦當鬣髦很多,紋理也比較復雜,裝飾性極強。
正脊與鴟尾的裝飾特點
北宋的大型建筑多以歇山頂為主,(宋代稱九脊殿),在禮制的影響之下北宋的建筑等級十分嚴格,正脊和鴟尾的形制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和之前的鴟尾相比,北宋時期的造型更為豐富,除了刻畫魚鰭之外,在身上還布滿了魚鱗,其他細節部分也刻畫得十分精細。另外鴟尾的形象從北宋開始逐漸向龍的形狀轉變。通過對宋徽宗趙佶所作《瑞鶴圖》的研究就可發現,鴟尾的頭部形狀與龍頭相似,上翹的身體上刻有精美的鱗片,與龍的造型已經十分接近,和宋李誡《營造法式》中對于鴟尾的描述基本一致。
走獸與嬪伽的裝飾特點
在隋唐之前走獸還沒有出現,直至北宋時期才增加了新的建筑構件——走獸和嬪伽。嬪伽位于蹲獸前方,來源于佛教用語迦陵頻伽的梵文音譯,這與宋代君王信仰佛教,希望的自己長生不老的思想有很大的關系。在宋李誡《營造法式》中就有很多對于嬪伽的記載,這也更加說明在宋朝嬪伽被廣泛應用于建筑的屋檐之上,同時它的出現也為以后各朝代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在建筑構件的規格和做法上都提供了很大的參考,到了清朝嬪伽的名字也轉變成了仙人。
垂魚的裝飾特點
宋《營造法式》中對垂魚和惹草的介紹有如下:“造垂魚、惹草之制:或用華瓣,或用云頭造,垂魚長三尺至一丈;惹草長三尺至七尺,其廣厚皆取每尺之長積而為法。垂魚版:每長一尺,則廣六寸,厚二分五厘。惹草版:每長一尺,則廣七寸,厚同垂魚。”垂魚即懸魚,位于屋頂兩端的博風板下,垂于正脊,因為早期懸魚形狀和魚相似,并且懸掛于屋頂兩端,由此而得名。懸魚最早出現于唐代,只能用于官府和寺廟的建筑中,普通民居不允許使用,到了宋代,懸魚開始變得興盛起來。形狀也開始變得多樣化起來,由于由于懸魚的特殊性,常年受到風雨的侵蝕,所以很容易損壞,目前保存下來的年代較古老的懸魚最早在宋代。
屋身部分
屋身通常指人們居中的地方,包括門、窗、墻壁等。中國古代建筑自古就有墻倒屋不塌之說,因此柱子作為屋身部分的建筑構件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屋身結構以柱子為主要構件,再在柱上架梁,梁上再架柱子,層層疊疊,承載著斗拱和屋頂的重量。而門作為建筑的出入口也屬于屋身的重要部分。不論是官式建筑還是園林民居都有屬于自己的門。窗戶則起到了與外界溝通的作用,在園林中出現的窗戶不僅僅是建筑構件,更是起到了極大的裝飾和審美作用。
欄桿的裝飾特點
欄桿作為防護、分割、圍合等功能的建筑構件出現在臺基之上,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既有實用功能又有重要審美功能的重要構件之一,同時它在古代園林中也經常是點睛之筆。早期欄桿的材料多為木質,石欄桿最早出現于隋唐時期,多為仿木結構,而到了宋代,石欄桿已經開始被廣泛使用。在宋朝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欄桿,即勾欄。原是指曲折的欄桿,實際作用是在瓦舍里設置的演出場所。有的瓦舍體量很大,有十幾座勾欄。
北宋時期的柱子造型多種多樣主要有八角形、方形和圓形,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還是要數圓形。柱子一般情況下以石料為主,而且刻有大量花紋,其中北宋晉祠圣母殿前的龍纏柱就是北宋時期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盤龍柱。宋代柱礎大體上采用仰覆蓮花和覆盆等形式,裝飾更加細致精美。而且在柱礎上刻有大量的花草和動物的圖形,其中以蓮花和牡丹花的紋樣最為常見。
門窗的裝飾特點
宋元期間窗戶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大量的使用格子門、格子窗,最大程度的增加室內采光。格子門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溫度和季節進行重組,使空間組合更加多變和靈活,這種特殊的分割方式在宋代開始發展直至清代。宋李誡《營造法式》中記載了破子欞窗、版欞窗等樣式,是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窗戶樣式。欞條的造型豐富多樣,增加的建筑的立面效果,也大大提升了室內通風與采光。
臺基部分
我國古代建筑中的臺基大體上分為兩種類型,須彌座和普通臺基。臺基雖然似乎看似被屋身和屋頂兩部分所遮擋,但臺基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在中國古代建筑中一直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用處就和現代建筑里的基礎作用一樣,都是為了承載建筑物,然后將建筑的整體荷載傳遞到土壤。在我國古代建筑中臺基也一直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與影響,一般平民百姓居住的房屋只能是一層臺基,在高度上也有所區別。而較為龐大的宮殿廟宇一般采用兩層或者三層。不同時期臺基的造型和材質也有所不同,直至宋代,臺基的形制已經基本定型,和以前相比束腰部分明顯增高而且有柱子進行間隔。
通過對宋代建筑中的階基研究發現,宋代的階基一般為石條框架,而且在石條中間鋪設虎皮石和條磚。一種階基是將所有石塊平砌,另一種是將石塊一層層的疊澀,并在中間的位置束腰,最后再設置隔身版柱,這種被稱為疊澀座。我國最早出現的須彌座是云岡北魏石窟,直至唐宋時期,在形式上才逐漸完善,且有蓮花、卷草等作為裝飾。“隔身版柱造”類的形式在宋代十分常見,即把束腰部分加高,并用蜀柱將其分割成幾段。到了北宋時期的須彌座上的紋飾已經開始出現了各種雕飾花紋,在宋李誡《營造法式》中對于須彌座的設計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規定。須彌座多采用卷草紋雕飾,并用回紋邊對束腰位置進行裝飾
結語
宋代的各個建筑構件在唐代的基礎之上繼續向前推進,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于宋《營造法式》的頒布,建筑的設計更為規范化、標準化,并且更加省時省料。這部經典的建筑理論著作,不僅總結宋代以前的建筑技術方面的經驗,還進行了不同工種的分門別類,編訂了相應的技術規范和操作標準,從《營造法式》中足以可見宋代的建筑水平之高超。宋代建筑是我國建筑史上的寶貴財富,成為我們研究和探索的對象,只有進行深入地了解,走進歷史才能更好地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