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傳說,山東省蓬萊市民間文學,2008年6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I-45。
八仙傳說最早見于《太平廣記》,經民間流傳和歷代文人騷客的渲染,傳說內容不斷豐富。明代吳元泰創作小說《八仙出處東游記傳》,始正式確定傳說主人公為漢鐘離(鐘離權)、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八仙在蓬萊閣上把酒臨風,游興大發,遂各顯神通過海,由此引發了與東海龍王三太子的矛盾。后經觀音菩薩調停,兩方罷斗和好。
八仙為七男一女,他們的身份不盡相同,手持寶器也各有特點:鐵拐李以乞丐面目出現,是一名官吏,所持法寶為葫蘆;漢鐘離任將軍,“扇子”乃是他的寶器;壽者張果老以“漁鼓”為寶物;呂洞賓則是儒生,“寶劍”為所懷器物;民間婦女何仙姑,寶物是“荷花”;優伶藍采和,以“竹籃”為寶物;年輕出家的富貴弟子韓湘子,寶物是“簫”;皇親國戚曹國舅,寶物為“云板”。
八仙過海傳說把獨具特色的“仙文化”與濃厚的世俗人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膾炙人口的山海傳奇,其中蘊含的不畏艱險的開拓精神深刻影響著廣大民眾。分別代表世俗社會不同階層的八位仙人,為八仙傳說增添了濃郁的人文色彩,為民間文藝、工藝美術等各種藝術形式作品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