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古時有些教子方法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現在的父母去學習借鑒。
一、老子:只要依循無為的原則,就沒有教育不好的地方
老子在《道德經》中言“為無為,則無不治?!薄盁o為”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即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只要依循無為的原則,就沒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在老子看來,人性本初是純樸無邪的,而隨著文明的發展失去了本真而多詐偽,所以要返回去,即成人返回嬰孩、赤子,回復本真的天性。
莊子在《應帝王》中談到: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
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span>
這是在告訴我們,事物皆有其特殊性,強求一律,反而壞事。一個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不要試圖去改變本真。
所以,對于家庭教育,父母不能以一個標準來衡量和評價子女的優劣,埋沒了他們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但在另一方面優秀的才能。
就像商湯、武王,雖是圣主,但卻不能像熟悉水性的越人,駕著小舟浮游于江湖之上;伊尹雖是賢相,但卻不能像慣于游牧的胡人,駕馭烈馬,馴服野馬;孔子、墨子雖然學問博通,但卻不能像山居之人,在草木叢生的崎嶇山路上攀登。
圣人尚且不能夠全才全能,更何況一般人。
父母應該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子女的成長,即在教育子女時最好的方法是“順應天性”“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根據孩子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科學地引導,使孩子以自然的方式成長,避免出現早熟或晚熟的現象。
“不敢為”,絕非“漠然不動”“聽其自流”,不是無所作為、無尺度的縱容孩子,而是“不妄為”——從子女的興趣出發,“輔其自然”,適當地幫助孩子挖掘在其所熱愛的科目方面的潛力,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二、教子八則:“一代通儒”的教子之道
清代著名文人紀曉嵐因常年居官在外,無法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深知“婦女心性,偏愛者多”的情況,所以寫家書給夫人說明應如何教育子女。
他在家書中對于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
四戒:一戒晏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
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以上八則,為教子之金科玉律。
四戒
一戒晏起
晏起就是晚起,在曾國藩看來,晚起為敗家之兇德。曾國藩家族百年來之所以能人才輩出,這與他“治家以不晏起為本”有著密切關系?!霸缙馂轲B生第一秘訣”“早起可以振刷精神”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弟弟“要想去掉‘惰’字,以早起床為第一要義”。我們常說要修身自律,首先要從勤字開始,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一勤天下無難事。
二戒懶惰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贝蠖鄶等艘惠呑悠接?,只因懶惰。梅蘭芳最初也資質平庸,但他不甘于此,勤學苦練,終成一代宗師。
三戒奢華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睔v史之河,浩浩湯湯,古人富貴皆歸結于“勤儉”之道;而一個富豪氏族的沒落,則源于一個“奢”字。
歷史上因奢侈無度導致滅亡的例子不勝枚舉。商紂王的酒池肉林、兩晉奢侈斗富、隋朝隋煬帝好大喜功、晚唐的享樂奢侈、晚晴八旗的奢侈腐化......歷歷在目。
奢侈的克星就是節儉。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只有依靠內心安靜才能修養身心,只有依靠儉樸的作風才能培養品德?!吨熳蛹矣枴氛f:“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备嬲]人們厲行節儉,珍惜來之不易的物質生活。
四戒驕傲
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人一驕傲,就失去了上進的動力;人一旦驕傲,必然對周圍的人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從來沒有人喜歡或愿意和驕傲自大的人相處,因為傲慢是一種得不到支持的尊嚴。
心學宗師王陽明曾教育自己的孩子說:“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span>
人一旦有了驕傲的心,必然會在各個方面放松警惕,禍亂、失敗也必然接踵而至。傲是自取滅亡之道,所以古人說驕公必敗。
四宜
一宜勤讀
曾國藩在教育孩子的家信中說“人之氣質,由于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鼻谧x書,更重要的就是讓一切不解,都有據可依,讓一切困惑,都有法可循,讓愚昧走向聰慧,讓落后的大腦接觸到開明的思想。
二宜敬師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相比于今天,古代的師生關系顯得更為突出。古代的父母帶著孩子去私塾報名讀書,不僅要向私塾老師行叩拜之禮,還要向孔子的牌位行叩拜大禮。尊師之道在古人眼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呂氏春秋·尊師》言“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span>
三宜愛眾
《論語》:“泛愛眾而親仁”,它告訴我們要常懷一顆博愛之心。教育,要先立德學做人,培養性情;然后再學習知識技能,培養能力。
四宜慎食
《弟子規》言:“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span>
孩子真正生活得怎么樣、生命的質量如何,都與生活有沒有常態緊密聯系,暴飲暴食、夜不睡、晨不起,這都是生活沒有規律的表現。老子說:“圣人為腹不為目。”飲食是為了吃飽肚子,而不是為了滿足口目。當今社會的文明病,例如:癌癥、糖尿病……等等,很多都是因為營養過剩與營養失衡所造成,所以在孩子飲食上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教子“七不責”
《太平經?為父母不易訣》中言:“人從生至老,自致有子孫,為人父母,亦不容易?!睘槿烁改刚咭B育好自己的子孫,平時的教育就要注重方法,使其各有所成。
由此,在教育子女方面要講究“七不責”:
一、對眾不責
古人云“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責備孩子。經常在別人面前訓斥孩子,或將孩子的糗事當笑料反復說給別人聽,讓孩子出丑,不僅會傷害其自尊,更會使其不以為恥,習以為常,在無形中強化其錯誤行為。
二、愧悔不責
當孩子心理有所愧疚和后悔的時候,父母就不應該再批評和責備孩子,否則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負面的影響,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三、暮夜不責
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孩子要睡覺了,如果家長在此時責備他,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夢連連。很有可能事情沒解決好,孩子的身體還被弄壞了。
四、飲食不責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成了一家人碰面的難得的機會。看到或突然想起孩子有什么問題,便“抓緊時間”教育。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食欲,導致脾胃虛弱,而且邊吃邊哭容易將食物誤吸入氣管里,引起嗆咳。此外,還會破壞寧靜的家庭時光,讓孩子覺得和父母吃飯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造成心理壓抑,加深隔閡。
五、高興不責
子女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們。人高興時,經脈處于暢通狀態,如果子女突然受到責罵,經脈就會立即憋住,對身體傷害很大。但適當的提醒是應當的,樂極生悲的道理必須要讓子女經常感受到。
六、悲憂不責
不少父母在孩子哭泣時會無奈、不安甚至厭倦、憤怒,其實,哭泣是孩子愈合感情創傷的必要過程。如果父母加以責備,孩子會覺得“雪上加霜”,陷入情緒低谷,變得自卑。父母要理解孩子對哭的需要。如孩子摔倒哭泣,只需摟著他,聽他哭。等他哭夠了,重新感到安全和自信時對他說,“你剛才摔倒的地方有水”就足夠了。孩子也能自信地回答:“下次我會小心一點。放心吧!”
七、疾病不責
子女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生病是人最脆弱的時候,子女更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